建筑一班赵婧艺1307037 博物馆参观报告
这次的博物馆参观之行一共去到了上海的三个博物馆,分别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但由于各种不定因素,对于前两个博物馆我们未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参观了三个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对于我们这次的博物馆设计是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的,我也在此做了一些思考。
上海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内,浓厚的艺术气息环绕着博物馆,而博物馆本身的设计又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仿佛是从地上长出一般,遗憾的是博物馆离开馆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在博物馆周边观赏。
环绕博物馆一周,发现与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自然博物馆精心做起了“矮”文章。若能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与浦东张江的另一只“鹦鹉螺”——上海光源,遥相呼应。“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
仔细看,曲面上密布着不规则多边形,就像是一个个细胞。这座由国外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场馆,最具特色的就是这座“细胞墙”,且意味深长: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穿过细胞墙,走进自博馆就能寻找答案。曲线外立面环抱着一汪清可见底的人工池塘,是自然博物馆前部广场的核心。深看下去,“细胞墙”竟然还有15米的“根”,挖掘出地下两层空间。
走至另一立面,是与前方通透的细胞墙截然不同的植被墙,与公园里大片大片的绿草地相呼应着,植被墙上摆着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植物盆栽,就像是给建筑穿上了一件自然编织的衣裳。
上海龙美术馆
离开自然博物馆,我们来到了龙美术馆,这曾经是运煤的码头,这座风格简约,透着静谧之意的建筑很快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大家开始围着建筑拍照,可不巧的是美术馆在布展,我们只能去到地下展厅,于是我们更加珍惜这次机会观展。
美术馆最吸引我们的当属独特的外墙设计了,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亦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着大小调节的空间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缝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会带来一种现实感。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空间所形成的直接性与朴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产生的力量感或轻盈感,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既原始又现实的空间和古代、近代、现代直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陈列,这种并置的张力,呈现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不得不说清水
混凝土给人带来的朴素之感使这座建筑透露着一股空灵之气,处在其中甚至不敢大声呼吸,艺术作品的神圣得以展现的淋漓精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此博物馆是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粝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可能。查阅了资料以后我知道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集当代艺术展览、收藏、研究、交流、体验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改建完成后,当代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具有大小高度不
一、适合各种展览的12个展厅以及图书馆、研究室、报告厅等功能性设施,将承担起国际性的视觉文化交流的重任,为国内外优秀当代艺术作品提供最好的展示环境,为中外艺术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围条件。通过各领域当代艺术的集中展示,实现当代艺术与设计、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兼容并蓄,将当代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为一个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综合交流平台,成为上海艺术和创意的激发器。通过汇集国内外当代艺术的优秀成果,丰富和拓展公众的文化视野,培育青少年创新创意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源头活水,为上海成为中国和世界当代艺术传播、交流、展示与合作的中心之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篇:博物馆参观报告
博 物 馆 参 观 报 告
一、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静安区新馆。占地总面积45086平方米,从外面上看外观酷炫,特别是螺纹似的弧度旋转,并且环绕中心的湖面让人记忆深刻。还有表皮
上钢架结构的交叉以及石材面料的搭配,都独具匠心。博物馆的绿色屋顶与螺纹旋转的搭配使得建筑看起来样式和独特。这些材料以及结构的设计让人不禁联想与“自然”的关系。
除此之外内部空间也是非常的人性化,中间从b2到3的上空大厅使得整的建筑内部空间特别的宏伟和壮丽。内部的展厅设计,正好与其主体的搭配完美嵌合。
二、龙博物馆
上海的博物馆参观之旅的第二站是龙博
物馆。刚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中间的那个玻璃做的几何形体。博物馆给我最为深刻的就是其表皮的波浪网面。就像鱼鳞一样覆盖在建筑的外面。大部分使用的是清水混凝土材料,感觉现在清水的建筑做得非常的多,使用在材料上,博物馆并没有给我特别多的惊喜。博物馆总体看起来面积较上海自然博物馆要小得多。但其的高度也做得也正好,外面看起来非常的精致,感觉还行。
进入内部后,博物馆显得特别的阴森寒冷,进去地下展厅的入口狭小,感觉不是很好。然后内部空间特别乱,你不能被建筑引导着观赏作品,感觉像是走迷宫一般,其布置让我经常重复经过同一个展厅。唯一独特的地方是一个有自然观进入的展厅。被白色玻璃和玻璃隔绝出来的外部上空,接受了外面的光却不刺眼。总体来看,博物馆并没有给我特别大的惊喜。
上一篇:乡镇卫片拆除工作汇报(共20篇)
下一篇: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