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经常感到“压抑”、“烦躁”、“时常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此次调查也是为了深入大学之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为当今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
(三)调查地点
为体验生活,为更深的接触更多高校校园文化,上虞文理学院。
(四)调查对象
就一些新闻事实与一些同龄大学生展开讨论。
(五)调查事例
二、报告正文
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如何有效的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成为21世纪大学身必须解决的重大人生课题。
本次社会时间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处建议性解决方案。心理健康与我们成才有莫大关联。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这对大学生成才有重大意义,我们不仅关注而且适当提出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有数据表明在校学生时有因心理问题退学休学,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曾有大学生用硫酸伤熊,2004年2月马加爵事件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几个方面:1.迷茫与困惑。2.情绪波动与情感挫折。3.学习与就业焦虑。4.人际关系不适应。此外还有一些细节等方面内容。
我国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知之颇少,并且过于理想化,本来对未来充满期望,但实际并非如此。“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的矛盾,常使同学产生困惑。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即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对感情的迷惑,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当今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享受父母无私的爱,进入大学后便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产生了情绪波动。他们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时时会袭扰同学们的内心。在学习与就业上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高考生出后,同学的仰慕,大人们的赞许,使增加了许多自信心。然而,许多同学发现大学是人才云集的地方,自己再也不是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而且近年来激烈的就业压力同样给大学生带来压力。上了大学大学生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这些适一些同学产生心理上的戒备,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这样使得孤独感也就越强,因而又更加渴望与他人交往,这种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就是当前一些同学产生失落和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纪,身心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大学的学习内容高深广博,学习方式复杂多样,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有助于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相反,如果悲观失望,苦闷抑郁的不良情绪是有害身体健康的,甚至最终因此休学退学。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针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适当的做出心理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相反,心理状况差的人,对社会环境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恶化心理问题,至此便阻碍了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带来了痛苦,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我建议大学生应当树立和发展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维护和和增进心理健的途径有一些,这是我提出的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有一些说法,也许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常与异常,常态与变态,这之间界限非常模糊,目前尚无定论。给出国内外一些专家的观点,我国大学生应有几个这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5.人格统一。6.良好的环境适应力。7.正确的自我意识。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大学生应如何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呢?我认为应当首先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然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目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因素,它是其它各项素质发展的心理前提与心理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心理教育却长期被忽视,甚至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德、智、体、美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而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应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我认为这一点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做法就很好,该校开办了心理咨询网,专门从事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校报、广播站、闭路电视、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网络文化研究和控制,决不让腐败没落的东西污染学生的身心,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从大学生自己来讲应当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以健康的心理素质来完善人生,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第2篇: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前言: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我们不能辜负他人的期望,我们要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调查背景与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为活跃、最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群体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来适应这个社会,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的基本方式】:
我们主要通过会议和访谈等形式来了解我系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共分为三部分:
1、资料收集:整理原有的相关材料,查看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2、调查走访,开展会议。
3、问卷调查
4、资料整理:问卷分析研究,并且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成文。
【各年级的调查情况及解决方案】:
一、12级新生
1、关于学校初进大学后,一些学生不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面对宽松的学习方式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打断的空余时间。*解决方案:校方应开展一些讲座,对他们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自己怎样规划人生,使他们更加了解大学生活。
2、学习方面存在调剂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上课无趣,没有用处,且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学习压力大。*解决方案:班委应积极主动营造学习气氛,引导同学主动学习,建议制定学习计划,尽快投入到大学课程中。
3、人际关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觉与周围的同学无法沟通交流,无法投其所好;与舍友相处不和睦,对于一些小问题无法合理解决。*解决方案:多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增添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宽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4、性格问题相对自闭,自卑,不敢表现自己,否定自己,无法自信、快乐地面对生活、面对大学——这个小社会,不知如何做到取舍。*解决方案:多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加入到集体中;而班委对于这些同学应多加关注,多与其沟通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大学里基本是学生自主管理,班委担负的责任就更重大,工作与学习时常发生冲突。*解决方案:学会信任他人,将一些工作分与其他班委,但要在不涉及一些隐私及重要性大的情况,明白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作,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6、环境适应进入大学后,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认识新的人、事、物等,会感到迷惘、失落、甚至想回到曾经的冲动。*解决方案:学会适应,慢慢调整心态,自我激励。
总的来说,新生们已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但仍存在小部分孩子有着不适。
二、11级
经过大一的适应,生活和学习都比较平淡了。很多大二的学生会面临一个相对艰难的缓和期,有些同学会对周围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时常感到无趣,有压迫感,爱瞎想等问题。这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同学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鼓舞他们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一些团体互动活动。例如,可以与同学三五结伴,外出散散心,逛逛街,爬爬山等,多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心情。
通过对我系大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二学生有些存在“三慌”,即“年龄恐慌”,“学业恐慌”,“爱情恐慌”。
1、“年龄恐慌”很多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迈去入二头,已经开始奔三了”,觉得自己的青春正在快速地悄然流逝,且当有新生称呼“学长”“学姐”时,表示会有压力,所以不禁对自己的年龄产生恐慌。其实,只要我们以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年龄这个问题,认清事物总在发展的原则,不必太过在意,这个恐慌是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2、“学业恐慌”一进入大二,每个人都觉得学业压力加大了,看到大家都如此努力,我也要去努力才行,不甘落后,从而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其实,做好自己,给自己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并落到实处,你也能做一个很棒且不一样的自己。
3、“爱情恐慌”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已度过了一个懵懵懂懂的大一时光,因而便会开始担心自己这四年里没有机会去体验爱情,对待校园爱情便产生了恐慌。针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一份个人的发展计划,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相信能得到一定的疏导。
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并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要求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的给予沟通与辅导,为在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出一种更友爱,更和谐的氛围。
上一篇:调研报告评价(共9篇)
下一篇:轮值CEO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