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助老事迹
某某小学
六年级 江某某
江某某的母亲今年43岁,前年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从此再也没能站立起来。在这几年里,她一直细心的照顾母亲,母亲瘫痪期间,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房子里却没有任何的异味,空气清新。不了解情况的人根本不能想像,这样干净的房子是一个瘫痪的病人居住的。在这几年里,她每天都坚持早晚两次给母亲用热水和消毒液擦身子,以免在长期躺着的情况下孳生细菌。她给母亲翻翻身,陪母亲说会话,就在这样的照料下,她的母亲一次褥疮都没有患过。屋漏偏逢连阴雨,2011年她的母亲患上了脉管炎,脚部严重溃烂,她带着母亲几乎转变了阜城的大小医院,但依然未能治愈,其中一只脚已完全溃烂,医生建议截肢。在母亲回家后,她多方打听,尤其是向患过这种病的家庭讨教经验,在长时间的照料中,她已然成为了半个医生。在她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母亲的病情终于稳住了,连医生都对此表惊讶。
那还是在放国庆七天长假的时候,她正在写作业,妈妈正在看电视,突然,她听见隔壁的胡奶奶发出了“啊啊”的呻吟,她连忙放下手中的笔,向胡奶奶家跑去。她急切却又很有礼貌地敲着门:“胡奶奶,我是莎莎,您怎么啦?快开门呀!”过了好一会儿,胡奶奶才出来开门,只见胡奶奶平时那张红光满面的脸现在苍白得像一张纸,她双手捂着肚子,脸上却还是装出一副慈祥的笑脸,困难地说:“是莎莎啊”她焦急地问胡奶奶:“您怎么了,郑叔叔和王阿姨呢?哦,他们啊,吃喜酒去啦,我这把老骨头„..走不动了,就待在家里了。”“哦,是这样呀,您好像生病了?”“哦,没有没有。”胡奶奶一边摇摇手,一边还是忍不住地捂着肚子。“您别装了,我都看见了。”我有点不高兴了,胡奶奶明明生病了嘛,她为什么要撒谎呀!听到我已经识破她的借口,便又笑着说:“没什么大毛病,就是老毛病胃疼又犯了,不碍事的。”她听了,心里才算舒了一口气,还好,不算什么大毛病。于是,她连忙扶胡奶奶到沙发上躺下休息。又回到家中倒了一杯水和找出一片缓解胃疼的药,便小心翼翼地拿给胡奶奶,热情地对她说:“胡奶奶,这是缓解胃疼的药片,你吃下它,胃疼就会好一点的。”没等胡奶奶说话,她又跑回家找出一只热水袋,烧了一锅热水灌了进去,一摸,嘿,还真暖和!她急忙跑到胡奶奶家,帮她把热水袋塞进衣服里。胡奶奶感激地看着我,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在学校里读书,就是好啊!”她被她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说:“没有啦,尊敬老人关心老人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您不用这么感谢我。”说完,她又陪胡奶奶一起看电视,还给她讲笑话呢!直到郑叔叔他们回来,她才回家。
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是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想以后不仅要关心自己家的老人,更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她衷心地祝愿全天下的老爷爷老奶奶在晚年幸福安康!
第2篇: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事迹
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事迹材料
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
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
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
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团退休职工**,今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
好女儿“清早起床要给她擦澡,然后洗脸刷牙吃早饭。
”**睡眠少,每天早上醒得早,6点多就要起床,照顾妈妈起居。
**说,小时候家里在连队生活很苦,有点吃的,母亲说让干活的父亲和三个孩子先吃,而她自己却常常饿肚子。
“虽然家里穷,但母亲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们。
”60岁的她记事早,“母亲一辈子为了全家人吃的苦太多,不能让她晚年还受委屈。
”2010年,**把母亲接来住,商量好三个子女轮流侍候母亲,三家轮流一年后,弟弟妹妹说:我们看了,就呆在你们家老人心里高兴。
2004年开始,三年多她独立赡养母亲,周围的同事、朋友说应该三家轮换侍候老太太,**总是说侍候母亲是我的责任,把母亲送到弟弟、妹妹家我也张不开嘴。
就这样,她每天细心照料母亲,老人有痴呆症,谁都不认识,连天天见面的女婿都不认识,其他子女、邻居、老战友更不认识了。
在这个世界上老人就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用心、用情照料自己的大女儿**,老人忘记一生中所有的往事,只知道自己有个好女儿。
在侍候母亲的三年多时间里,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晚要起身给母亲换2次纸尿片,丈夫心疼地说:每晚多增加一片可以不用换或少换些,她说那样母亲会不舒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根据长期服侍母亲积累的经验,帮母亲洗澡、翻身、进食,搀扶着踱步,直到现在母亲身上没有一点褥疮。
连对门的大姐都说像你们这样耐心细心服侍老人的,我们还是第一次碰到,真是难得。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腰也弯了,人也瘦了,老人却白白胖胖,无人不称道。
从卧室到餐桌,从卧室到客厅沙发,**就这样让母亲扶着学步车,在身边搀扶母亲,一天一天地搀扶母亲走着最后一段人生路。
好儿媳1998年7月中旬,一起生活17年的婆婆突然消瘦,一家人很紧张。
**果断地请假带婆婆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检查身体,检查结果:尿毒症,医院建议70岁多岁老人回家慢慢调养。
从此,全家人心里沉沉甸甸的,心里发誓要侍候辛苦一辈子的老人,竭尽所能,为老人送去温馨和舒适。
老人出院后在家中疗养,疗养期间婆婆身体非常虚弱,需照料,丈夫担任学校教务主任和教学工作,工作繁忙,因此,负担和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治疗等繁杂琐事全部落到她的身上。
她做到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每天给婆婆擦身,睡觉前给婆婆烫脚,冬天用电暖气给老人烘烤被褥,整整一年,除了工作,她把全部身心倾注于老人身上。
1999年夏天,是她们家人很艰难的时期,一年前患上尿毒症的婆婆病症全面爆发,作为儿媳的**白天上班、做饭、喂饭,变着花样给一起生活的婆婆做吃的,让病重的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获得极大安慰。
虽然白天上班做饭很累,可是她依然坚持守在婆婆床边,为婆婆递水送饭,给婆婆支持鼓励。
就这样,她每天还要奔波于医院、家里和单位之间,一个月下来,她整整瘦去15斤。
老人去世前曾经对儿子说:儿子,我这辈子最满意的就是找了个像女儿、比女儿还要对我好的儿媳,我死而无憾。
**的公公是团场第一代军垦人,长年的农业一线劳作,退休后身体一直不佳。
孱弱的身躯承受着病痛折磨,长期的老肺结核加上陈旧性心梗,使得公公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特别是1998年至1999年,公公病重在床,每天要喂饭,要换3---4次尿不湿、纸尿片、护理垫,由丈夫给公公换下的有屎有尿的裤子,大部分由她来洗,特别是最后半年,每天要洗许多次,她默默承受下来。
有次,她去**市办事,公公天天问好几次:**到哪儿去了,什么时候能回来?她办完事回来后,公公给她说,我这些天心慌得很。
2009年的寒冬里,住在温暖楼房里的公公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无遗憾的路。
好母亲从1998年**先后侍候过三位老人,第一位是婆婆,第二位是公公,第三位是母亲,前两位老人已离世多年,第一位71岁,第二位79岁,两位老人去世前跟人说起儿媳,赞不绝口。
目前侍候的母亲已92岁,患有老人痴呆,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安享晚年,经常能听到老人满意的笑声。
作为团场普通职退休工人,她的收入不是很多,但即使这样,她依然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为老人改善生活,添置衣物。
老人的生日熟记于心,每到老人过生日,她都会精心为老人准备礼物,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逢年过节,她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组织全家人与老人齐聚一堂,共度佳节,让老人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温馨体味祥和。
她的女儿耳濡目染,从小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经常到老人跟前嘘寒问暖。
2001年考上重点大学,即便现在出嫁了,对老人也是尊重有加,和睦相处,对自己的女儿像妈妈对待她小时候一样疼爱有加。
“有一年我带着女儿去**敬老院看病人,她看到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那里生活,觉得很难过。
她偷偷拉着我的手说,母亲你放心,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不让你住敬老院的。
”说到这里,**激动地流出泪水,虽然没能给女儿提供特别优越的生活,但是独生女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里成长,这份善良与懂事超出她与丈夫的预期。
第3篇:孝老爱老敬老助老
“孝老爱老敬老助老”主题班会
时间:2016年10月10日 班级:三(3))主持人:韦明文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激发全体队员孝老助老内在自觉,并由爱家、爱老推及到爱国、爱社会,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同时活动中提升学校形象,营造敬老、爱老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活动过程:
二、讨论:
师:同学们,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你一定还记得吧?
(学生自由说)
师:孩子们,你知道吗:中国在历史上,是世界公认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国家,是一直奉行“忠、孝、仁、义、理、智、信”等社会公德的国家。到了现代,在我们的身边,你也总会看见那些谈吐文雅,举止谦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在我们的班集体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好榜样。可是令人惋惜的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个人修养,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有的在家像个小皇帝、小公主对爷爷奶奶使来唤去;有的当着爷爷奶奶的面撒泼;还有的对爷爷奶奶动手动脚甚至恶语相激。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合格的中国公民,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成为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的后代呢?(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