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调研报告4篇
本文是关于基础设施调研报告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凤城自然状况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凤城是距丹东六十公里的县级城市。市区人口30万人。是边境著名的旅游胜地。境内有风光秀丽的凤凰山,环城而流的二道河。依靠凤凰山庇佑,小城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污染程度低。由于人口稀少,而地方又盛产煤炭资源,境内亦有金矿矿脉分布,故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是中国平均值的3倍以上,因此,采矿业每年的收入占到市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水资源方面,由于背靠长白山余脉,地表水、地下水充沛,境内有爱河、草河、大洋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条。水资源总量33.64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达到5831立方米,位于辽宁省前列。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境内的凤凰山,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区,因其险峻,尤其受到登山爱好者的喜爱,游客络绎不绝。为凤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凤城辖区内,还有利用优异的农业生产环境而科学致富的著名新农业生产基地——大梨树 每年,大梨树除了种植大量高价值五味子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凭借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和谐新农村建设已全面进行。业已成为全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示范基地。
总之,凤城市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二)城市早期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凤城早在清代时期,就是经贸重镇,是仅次于丹东的沿边贸易城市,并且,由于凤阳书院(如今的凤城市第一中学——省重点中学)因学生连续几届考中晚清状元而远近闻名.在19世纪一二十年代,其基建相较于丹东市区划内的其它地区,是相当健全并且高质量的。简而言之,就是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城市。风光更是迷人。但是在经过了时间的打磨之后,原先的城市基建就慢慢的败下阵来,不断地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建国之后,旧城改造几十年,但是效果不
明显。70年代,市区内仅有3栋四层高楼房。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凤城市区的面貌仅比普通农村的面貌相对要好些。但城市仍然以平房为主,城市供暖系统落后,基本依靠有烟煤提供冬季取暖,集中供暖系统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并且很大一部分地区使用公共厕所,公共卫生达不到小城市标准,相对较差。
下图为老凤城南大街,此为二十世纪20年代照片。当时,基础设施的建设虽说质量不高,但是和全国大部分小城镇的水平相当。
凤城城市基建的落后,当然与凤城典型农业经济城市的城市面貌分不开。城市80%以上人口为农业劳动人员,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就始终在和地级市龟兔赛跑。到了80年代中期,市内共有主干道3条,城市面积5513全市主干道为一条沥青马路。城区面积狭小。交通不便,市民出行基本依靠自行车。冬季取暖方面,参加城市统一供暖的居民比例,仍然不到40%(当然这个比例在98年之后就开始大幅提升,但之前推广的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居民不愿意承担相对昂贵的供暖费用,而选择相对便宜的蜂窝煤取暖。关于取暖方面的调查,笔者共向成边地区发放30份调查问卷,发现其中74%的居民因经济问题,拒绝集中供暖)。
城市主建筑则是以80年代初中期的老建筑,城市没有的到应有的更新。进入九十年代初期,城市开始得到发展以及改造。但是速度缓慢。下图是90年代凤城市交通主要道路的照片(其实XX年时仍是如此)。由此可见,发展程度还 是相当缓慢的。
我们也知道,进行城市建设不是旦夕之事,只有依靠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同时,发展城市规模,加强旧城改造,也必须与当地实际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民经济收入成正比。即如果盲目的建造那许多与实际经济水平不相符合的高楼大厦,过高的房价和高级的配套基础设施,依靠居民微薄的收入,是消费不起的。所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凤城的gdp增长率与国家的9%的基本水平相当,有时略高),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之以前也提升了好几倍。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的预算,也成倍的增加了。无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在这次调研中,我也了解到,政府工作于资金支配的相当一部分,用
于保障市民的生活,并且对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政府也是给予了实在的补贴。未将政府资金用于大兴土木,而是用于改善人民(尤其是工人)的切实生活水平。足见我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新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步前进
(一)交通道路建设飞速,城市交通以及对外联系环境良好
随着近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凤城市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首先是城市主干道质量得到了飞跃,判断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首先的指标就是交通发展状况,这一点,与早些年,国家推出的“想致富,先修路”的号召,颇为相似。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凤城市内,道路宽度增加,主干道邓铁梅路以及石桥路都已开辟为双向二车道。相较于之前的泥路以及石子路,路面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并且,为了更好的招商引资,方便市民生活。市政府又加大了城市道路基建投资力度。XX年时全市公路长度在50-55公里,XX年,全市公路长度增加到70公里。
如今,凤城市与外部的交通良好,境内有沈丹铁路、凤上铁路、沈丹公路、沈丹高速公路贯穿。铁路总长195公里,大小停车站23个。公路干线11条。总长1344公里。与各镇区形成了联络网。凤城距丹东机场78公路,距丹东港63公里,距大东港90公里。陆海空三方面运输都很便利。主干道贯穿整个城市。
关于公交系统的建设,XX年时,全城有公交车辆60台,XX年达到106台。近乎翻了一倍。加上数量不少的出租车,基本解决了市民的出行问题,实现了机动车和人力三轮车的换代。公交系统的进步,当然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最耀眼的成就。
(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能动性,合理治理河道,建设水利工程。
之前,凤城市对于贯穿城市东西的二道河的利用一直不够重视,这条主要河流的唯一功用即是城市排污。导致在短短数年之间(XX年后更加严重),河流即被污染,气味难闻。河水漂浮物到处都是。一到夏季,蚊虫以及传染病滋生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并且,由于堤防措施稍显单薄,因此,一到雨季,河水上泛,政府就不得不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河道的抢险救灾。在九八年全国大洪水之际,二道河上游也出现了决 此为凤城的老河畔和老桥,如今此桥依然不在,被载重更大的桥梁替代。此张照片十分难得。
堤现象,对城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近五年(XX-XX),随着政府财政的极大充裕,通过招商引资,在河的一侧建起了规格相对较高的河畔新城(高标准住宅区)。同时,对河流进行污染治理,加固堤防,修整延河两岸的绿化带。致使河畔成为凤城的城市地标之一,二道河污染也得到了初步的治理。建成了两个小型的水闸蓄水库。并通过建立防洪坝,对河流进行了旱蓄涝泻的治理,由大堤和水库双方面成功解决了水患。对于二道河河畔的一期改造工程以及对二龙河的综合治理工程,不能不说是近十几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凤城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图为如今的新河畔建筑群。此为河畔夜景,可见变化之大。
(三)积极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方面,城市的基建变化
上文已经提到,凤城市的早期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大量破旧平房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也极大的阻碍着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旧城区存在大量的瓦房以及三四层高楼房。这些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屋,极大的束缚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于是从XX年起,政府便通过对外引资,引进两个新项目,即河畔新城以及苏华苑两大高级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彻底改变二道河北岸的主城区形象。经过近3年的努力建设,两大住宅区基本完成并交付使用。城市居民平均住宅面积由XX年的8平方人,米/人,增加到XX年的16.17平方米/人。足足增长了一倍。下图为新建的河畔小区,远处楼房正在施工。
随着城市整体市容面貌的改善,凤城作为现代化小城市的形象,也随之初步确立起来。最近,在火车站附近,又有资产投入2亿元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后,相信会成为凤城的新风景。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主城区基建设施改造全面开始,大量的平房瓦房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集中楼房。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由XX年的70公顷,占城区的5%,扩展为XX年280公顷,占总城区的25%。(北京在经过奥运的城市基建大换血后,主城区绿化率为34.51%。而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而凤城只是个县级市,所以,25%在全国小城市绿化率内比较,已基本达到中等水平)。
与此同时,城市集中采暖工程得到发展。相当一部分居民,告别了依靠煤炭过冬的状况,换为暖气。XX年以来,能源利用的升级也在继续,居民由之前的煤
气消耗,过渡到了天然气消耗,平均每人45立方米。新能源的推广,不但适应了时代的形势,响应了国家的号召,更是节能环保的新举措,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到了60%(煤炭能量的利用率只为20%,相较于天然气的高利用率,是极大的能源浪费。并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城市的大气污染现象(尤其是粉尘污染)得到进一步缓解。每逢冬季,烟雾弥漫的状况终于得到改善。
政府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成功的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城市面积也由XX年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XX年的17平方公里。
上一篇:组织考察材料(推荐28篇)
下一篇:职业素养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