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自查报告

范文小馒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自查报告

第1篇: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

0引言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其使用效果明显,影响范围也较广。其中包括挖潜改造资金、科研课题经费、特大防汛抗旱经费等等。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大多直接来自财政拨付,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事业单位在收到财政的专项拨款时,不能完全自由支配该款项的使用,而是必须按照财政的要求来支配使用资金,如果合理运用资金,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上通过近年来国家对专项资金的审查来看,虽然通过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建立起一部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我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

1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专项资金分配不科学、缺乏整体规划专项资金分配不科学、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一些事业单位、一些非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而另一些事业单位、一些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同时由于分配的随意性容易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资金投向分散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上,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标准。虽然预算编制中一再要求专项资金安排实行完全的“零基预算”制度,不再考虑历年基数,但基数加增长的预算依然存在,甚至有的只是将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虽然有一定的分配基础,但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单位之间严重的分配不均。

1.2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度难以保持一致几乎是所有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度难以保持一致的问题,主要由于①领导对财务人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手段弱化。财务人员无法根据专项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报销,并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造成了资金管理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往往流于形式。②资金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分离。现在有许多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并不是资金的使用部门,其专项资金往往由上级单位申请之后,便根据业务需要拨付到下级单位,上级单位无论是账务核算上还是资金管理上都不能真正地反映资金使用状况,而下级单位又不能及时将这些反馈给上级单位,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致使项目实施过程中哪些地方急需资金,需要多少资金,很多单位都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很容易导致资金的拨付与项目进度不一致,认为造成上级单位专项资金长期滞留,而下级单位则等米下锅的局面,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1.3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中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有:事业经费超支期末红字挂账,挤占了专项资金;以发展事业为由,获取上级专项拨款,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②缺少绩效评价体系和跟踪机制。

1.4部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闲置现象突出,资金实际运用率低结余资金几乎成为一些单位的通病,这些单位编制预算不够细化,甚至代编预算、虚报冒领财政资金,从而导致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规模偏大,再加上缺乏对结余专项资金的监督,使得结余的专项资金就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致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没有起到盘活资金的作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作。

2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尺度,严格按照规定审批各事业单位交来的申请,合理分配财政资金。

2.2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事业单位要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财务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使财务人员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做出有效的项目资金安排,当然这需要业务经办人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和配合。此外事业单位也应该重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

2.3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一个由中立地位的专家组成的评审机构,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订立不同的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对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地运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价。事前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也就是这些资金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事中评价主要是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预防事业单位滥用、挪用专项资金,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后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对专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建议将项目的结余资金留归该单位使用,对有贡献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项目完成不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以后不安排项目,对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司法机关。

2.4加强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约束,一方面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性检查、审计的工作方式,把重心转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及时跟踪掌握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除涉及国家、事业单位秘密的项目外,各事业单位都要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公示,并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

第2篇: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摘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员素质、用途监控、监督管理、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

一、引言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为完成特定工作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其合理有效的使用和监督是保证资金正确运用的有效手段。从部门预算的角度来说,专项资金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如林业专项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等,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

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或上级主管以及单位自筹部分;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专项资金大多直接来自财政拨付,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专项资金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资金规模大,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措施对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全过程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加强管理的意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共产品服务的重要提供机构。当前,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一些政府或政府授权职能,大多数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其存在的主要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以及财政职能的改革和转变,虽然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入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对于一些专门的项目或事由,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仍然是事业单位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林业管护、环境监测、地方文化建设、民族事务、非盈利单位的办公修缮建设专用资金等,要求专款专用,并监控其使用情况,极大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