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先进事迹(共15篇)

范文小馒头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离退休工作处党委先进事迹(共15篇)

第1篇:西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朱敏先进事迹

为了那夕阳晚霞映长天

——西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朱敏同志先进事迹

在绿树掩映的西南大学校园里,有一处圆形大楼,多年来被师生们称作“圆顶大楼”,楼上是学生活动中心,楼下却是老年活动中心,旁边就是离退休工作处办公室。活力四射的青年大学生与精神矍铄的离退休老人常常在楼边的石梯上“不期而遇”,反差之中,又显得那样的协调而其乐融融。一个干练的中年女性,常常行色匆匆地走在活动中心、办公楼和石梯之间——她就是西南大学的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朱敏,就像这楼宇把青年、老年活动融为一体一样,她和伙伴们把西南大学的离退休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她担任离退休工作处处长9年,学校每年被评为重庆市“离退休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的背后浸透着一个共产党员对老龄工作的热爱,对老人的尊重,对学校和谐发展的孜孜追求。

怀尊老之心,守敬老之责

——她将离退休老人当成亲人!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朱敏的父母早已离她而去,但从事离退休工作,却仿佛使朱敏有了更多的父母。在老人眼中,她也不再是一位处长,就像自己最贴心的女儿一样温暖孝顺。

她制作了离退休工作联系卡,将全处工作人员联系方式送到老同志手中,被大家喻为“连心卡”。在她的带动和感染下,全处工作人员都努力做到了“五个一”和“三个到位”,即: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张座椅、一项回复;生病时看望到位,有困难时服务到位,临终时关怀到位。

老同志去世了,孤寡老人寂寞了,空巢老人有困难了,老同志与子女有隔阂了,老夫妻之间有矛盾了,邻里之间有摩擦了,事无巨细,1 老同志们总习惯拨打她的电话,而她也总会耐心倾听、悉心排解。2008年6月的一个周六,朱敏得知学校一名身边无子女、本人无工作的离休干部遗属急需送往医院就医,她立即赶到该老人家中,一边和社区干部劝导老人,一边亲自联系救护车,并为其垫支了1000元医疗费。2010年8月的一个深夜,一位退休老同志突然去世,而他的子女又不在身边。得知这个消息后,朱敏和另一名工作人员马上赶到老同志家中,一边安慰其老伴,一边帮忙料理后事,当做完这一切之后,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两点。走出老同志的家,她感到闷热的夏日夜晚也充满了丝丝清凉。

每次面对长期卧床生病的老人,朱敏总是倍加温柔、细心,对老人嘘寒问暖,对家属耐心叮嘱照料的注意事项,工作人员非常纳闷朱处长对照顾瘫痪老人怎么如此内行,她只是淡淡一笑:“因为我曾经也有一位瘫痪的母亲,我们也有老去的时候!”

为老有所为创平台,为老有所乐建载体

——她把离退休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西南大学现有离退休教职工近3000人,其中离休干部96人,80岁以上老同志近500人。朱敏常说,老同志们虽然退下来了,但仍然心系学校,反过来,我们做离退休工作的,也应心系老同志,这是我们的职责,其实也是一种人之常情,把离退休工作做好了,照样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为老同志们老有“所学、所为、所乐”创建平台,就是朱敏和同事们的事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离退休工作平台、载体已日益完善并形成体系。比如,学校每年拨10万元专款设立了老年科研基金,支持老年人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挂靠离退休处的关工委志愿者服务团坚持在校内校外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关工委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的爱国主义主题征文与演讲比赛,使一位参加比赛获奖的同学从此爱上了写作和演讲,毕业后,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朱敏认为,这也是在育人。2010年,由于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显 2 著,学校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朱敏觉得很欣慰,也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在朱敏同志支持下,离退休处和校地合作处协调组织的晚霞专家组,更是赢得了各方赞誉。学校和重庆石柱县共建的校地合作基地,学校10余位蚕桑、畜牧、医药类和食品相关学科的离退休专家长期蹲点在基地,为石柱县的黄连、辣椒、蚕桑、长毛兔、食用菌产业等付出了大量心血,已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曾以《晚霞映长天》为题作过长篇通讯报道,成为学校离退休工作的一大亮点。

学校的老年大学,期期爆满;老年活动,常年不断。朱敏总是创造条件,让大家的成果不断展示。比如,支持老年书画研究会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书画展,支持出版作品集;支持离退休秋韵合唱团积极参加校内外演出,多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奖。重庆启动 “五个重庆”建设伊始,朱敏专门找到从事诗歌创作的青年教师,为老同志量身定做创作了长篇抒情诗诵读《五个重庆礼赞》,并筹款制作短片,多次应邀在全市、全校重要晚会中演出,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

正是在这样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驱使下,朱敏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把工作经验理论化。她参与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构建和谐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子课题《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已顺利结题。她还尝试将社会力量引入高校老龄工作,为学校高龄空巢老人安装了平安电话,为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提供紧急救助、咨询等多项服务,《重庆日报》曾专文报道。

心系老同志稳定,谋利老之事

——她把离退休工作当作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之举!

2005年7月,西南大学合并组建之初,原两校在离退休管理模式和离退休人员政治生活待遇上都存在一些差异,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学校深度融合,影响学校稳定大局。朱敏同志在 3 广泛听取老同志意见并和同志们全面分析论证后,向学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校据此在在职教职工维持原两校不同津补贴标准的情况下,在老同志方面先行一步,在当年的8月就迅速统一并提高了原两校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补贴标准。随后又逐步统一了两校离退休活动费、离退休处级以上干部交通费补贴标准以及离退休福利费管理办法等,这些举措对稳定老同志思想和情绪起到了非常关键和积极的作用,从而为西南大学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离休干部补贴,京外中央单位参照地方标准执行。学校接到的文件标准与教育部文件精神相比照存在一定的工作空间,朱敏同志敏感地预见到这将在离休干部中引起反响。在学校支持下,通过到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同时积极和学校组织部、人事处、财务处论证协商,最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有关文件中所规定的最高标准规范了离休干部补贴,保障了老干部待遇,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

促进离退休工作的另一项举措,就是积极做好离退休党建工作。目前,全校共有离退休党员1162人,下设34个离退休党支部,其中离休支部2个。她积极支持并身体力行组织参与离退休党委和各党支部的工作,在校党委领导下,高举党的旗帜,将离退休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做到与在职人员党支部同部署、同规划、同考核、同表彰,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学校曾多次作为高校代表在全市离退休干部“两项建设”中介绍工作经验,得到上级党委和兄弟高校的肯定。

“夕阳无限好,晚霞映长天!”

朱敏十分喜欢这句诗。她觉得自己是平凡的,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却并不平凡。

她甘愿坚守这样的平凡岗位,只为了那夕阳更加美好,那晚霞更加灿烂!

第2篇:离退休先进个人事迹

一、不辱使命挑重担,全心扑在老年教育事业上

从担任老年大学校长那天起,他就把一腔热血奉献给了老年教育事业。一是为了办好老年大学,他不辞辛劳地查找资料,寻求良策;绞尽脑汁地拟订计划,绘制蓝图;千方百计地落实经费,购置设备;苦口婆心地选聘教师,动员学员。在办学中,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和特点,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本着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办好老年大学。二是把建好一支高水平、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来抓。他对教师关心、尊重、爱护,平时看望慰问,谈心交心,征求意见,帮解难题,共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三是深入实际抓教学。按老年人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现已开设课程十几门,适时举办多种讲座,组建了腰鼓队、模特队、体操队、合唱队等,成立了艺术团。在日常教学中,他亲临课堂指导,与教师、学员们共同探讨,改进教学工作。四是根据老年学员的兴趣爱好,开辟了第二课堂,活跃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每年不定期地组织学员参观访问、登山游园、开展联谊和文体比赛等活动,举办书画展览,组织老年艺术团送文艺下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慰问演出,既展示和宣传老年大学的办学成果,也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抓好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用制度促进和规范办学,学校越办越红火,已成为石嘴山市的新亮点。在市老年大学的影响和带动下,在全市范围内又陆续办起了县级老年大学、企业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大学分校,全市老年教育网络正在迅速形成。这与张元善同志的不懈努力、积极支持和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他虽然已到69岁的高龄,可仍然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扑在老年大学的各项工作中。十多年来,他始终不计报酬,将无私与奉献融入全市老年教育之中。

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推进研究会工作

XX年9月,由市委提名,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张元善同志又担任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肩上挑起了两付重担。担任会长初期,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是一无办公场所、二无设备、三无工作人员、四无活动经费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他从研究会基础工作抓起,筹措经费,加强领导力量,设立办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发展壮大会员队伍,加强组织学习,交流研究成果,创办了会刊。组建了由20多人组成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宣讲团,进军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随时应需进行宣讲。仅XX年到各学校宣讲就达20多次,听讲师生达1.5万人以上。他还利用全市干部培训办班机会,围绕讲党性、重品行、树形象等主题活动,宣讲延安精神。在XX年4月,就有XX多名公务员和企业管理者聆听了延安精神报告会。他还组织会员到延安、昆明、郑州等地学习弘扬延安精神的经验,参加各类研讨交流活动。在他带领下,市、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研究分会和研究小组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开展活动的网络体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