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调研报告结尾部分
一天的考察让我们小组的同学目睹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虽然我们不是革命亲历者,但是从龙华烈士陵园到国父、**的故居,我们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中国革命的曲折、艰辛和悲壮。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将古老的中国从沉睡中彻底唤醒,中华民族的独立进程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国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导了这次史无前例的革命,将中国人从腐朽的封建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开始探寻中国革命的真理。虽然辛亥革命打碎了封建制度,但是新的制度并未建立起来,真正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国民党致力于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认为,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和科学才能给中国带来工业化和现代化。但中国的革命既不同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同于法国大革命,因为中国的历史不同与欧洲。欧洲国家大多幅员较小,人口有限,技术进步所带来生产力提高的成果难以及时消化,社会有更多的积累进行下一次的技术革命和进步,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一次技术进步所带来生产力提高的成果都被很快被增长的人口所吞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基十分牢固,没有足够多的资本积累,也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西式革命在中国困难重重。这时,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历史的舞台。毛泽东等人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科学地判断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不应该是极少数资产阶级,而应该是广大的无产阶级。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沿着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开辟的道路,经过近五十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建立,崭新的历史从此开始。如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如何解放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已经摆到了我们面前。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开拓,实事求是,冷静分析当前形势,借鉴前人经验,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地稳步推进改革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第2篇:近代史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
青岛中国海军博物馆
考察时间:
年5月1日
考察内容:
中国海军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室内展区,陆上展区跟海上展区。主要展示了从建立海军至今,退役和正在服役的各种军事飞机,舰艇,导弹,坦克等。有不少是国家级文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家级文物,多位前任国家领导乘坐,由苏联赠送。
解放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身负重创(船身上有两千多个补丁),但依然不辱使命。
停靠在博物馆的维修舰艇,舰艇上悬挂的彩旗为国际通用信号旗。
参加过**阅兵式的导弹车,所载导弹为弹道导弹。
报告题目:
军事与海洋
五月的小长假,我们满怀热情,来到了位于青岛沿海的中国军事博物馆,由于博物馆建立的时间久远,一大片地方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新馆建设,我们随着人群,进入了室内展区。
幸运的是几位中年人请到了讲解员全程为他们讲解,我们被讲解员准确而专业的讲解所吸引,也跟上了他们的步伐。讲解员首先向我们讲解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史,通过一件件生动形象的文物展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海军发展的艰辛与曲折,特别是中国近代建立海军之初,所受到一系列困难还有外国列强的欺凌。随后,讲解员又通过一件件展品,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海军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有不少有好邻国的捐助,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中国海军的落后。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国家建设已不再像以前一样忽视海军海防的发展,中国海军也取得了不少让人欣喜的成绩。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了室外陆上展区,这里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战斗机,导弹,舰船。解说员向我们普及了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常识,让我第一次知道鱼雷不仅可以水下作战而且还可以空中作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艘打满补丁的舰船,虽然它的表面涂上了新
漆,但是,那一个个、一层层的补丁还是让人触目惊心。讲解员告诉我们,这艘解放号的舰船曾经在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候立下了大功,船上的战士几乎牺牲了一大半,这艘船也身负重创,然而舰长却奇迹般的指挥它继续作战,并且开回了舰队。船身上的补丁,全是激战之后补上的。仰望着这艘舰艇,将士的英勇和战争的激烈深深的震撼着我。
游览完军事博物馆,让我对中国的军事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跟我自己的所见所感,让我对军事与海洋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我们曾经拥有过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随着郑和转对化为历史的烟尘,随风远逝,中国在海洋方向上逐渐失去了优势。近代中国,根深蒂固的“黄土意识”占据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日下、军事携带,广大民众的海洋观念不相适应,使中华民族遭受欺凌,几近险境。
在反对西方列强从海上侵略的长期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或智勇超群,战略卓著;或励精图治,治军有方;或以民族大义为重,血洒海疆。他们有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邓世昌。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大都来自海上,据统计,多达479次,入侵舰船1860多舰,兵力47万多人,被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造成中国近代100多年屈辱的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腐败无能,重路轻海的策略。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就要重视开发、利用和保卫海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重新开始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今天,人类正大步迈进海洋世纪,如何破解“战略海洋”这一重大命题,世界不会等待,历史不会等待。我们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海洋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跻身强国的伟大目标。
第3篇: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读书报告
曾晴丝 经管 应用心理学13级 2013.。
罗志田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318页,27万.4千字,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书本内容要点: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选读本书的原因:作为一名理科生,而且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理科生,我实在是不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事件,不懂如何评价事件的发展原因,可以说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更是为了让自己了解多一些历史,我选择了这本《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它上面记载了很多的史学材料、对史学事件的看法以及史学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对我是比较有用的。
心得收获: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多关于历史的有趣事件,也学习到了许多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思想。我主要从研究历史的方法方面写下这篇读书报告。
首先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为了能生动有趣地把东西告诉读者,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例子,引用了很多典故名著以及历史学家们的言论,并且会对自己引用的东西加以评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让文字简单易懂。
作者在谈到一个现象或事件时往往会追溯到与之相关的最早时候,去了解、讨论那个现象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背景,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全面地去了解某个现象,才能完整、准确地区分析它。作者提倡透过前人的眼睛去看当时的一些情况,这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同时,他还批判了那些不认真研究前人著作,不了解形式发展而自以为“前无古人”,发表出早已经过时的主张,甚至还有更可笑的发表出与自己所批判的观点类似的观点。这些不地道的历史研究者只会夸夸其谈,根本不是真正地在认真研究历史,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罗志田老师在写研究历史的方法上总是多种多样,你不能找到所谓的“最佳方法”,正如罗志田老师自己所说:“史无定法”,即主张在研究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方法,不同的资料可能有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只要实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切我们可以想到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但必须是可靠有效的,研究成果必须是符合现实的。
罗志田老师在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时说:史学发展应“多旋律并进”。“ 复音音乐那种两三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而兼具明示与暗示的深邃表现能力,的确有助于表述近代中国各面相的多岐互渗,学术的发展演进亦为其一。”史学界的论述不应该是单一甚至与其他势不两立的,因为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每一种现象都可能源于几种复杂多变的事情。为了让史学的立论清晰简明但又接近真相,史学研究者必须自己先从多方面多途径全面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然后再进行概括表述;绝对不能一昧地为了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而只侧重于某一方面。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切不可将历史的电影倒着放”,这里是指某个历史事件是只有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之下才会发生的。某个人物觉得A观念正确,那是此人基于那个背景之下的考虑,如今我们若已经觉得A观念其实并不可行,那也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看法,因此也绝不可以说此人是错误的。就如书上所举的例子那样——陈汉章当年拿着《中国哲学史大纲》取笑胡适,认为“哲学史”是指“哲学史的大纲”,如此一来,“哲学史大纲”就是指“哲学史大纲大纲”,胡适实在不通。在当年这一事件中陈汉章的确是基于当年人们对于哲学史的定义来考量的,若我们再按现如今我们说“哲学史”是指“哲学的历史”这个观念来看当年的问题,继而又认为是陈老先生不通,这岂不是很无理?每段历史都是顺着时光的进程而慢慢发展的,我们不可跳开,不可使之倒退,也不可超前。所以说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历史当时,决不可走离了当时情形单单聊历史,只有立足于当时,你才能去聊正误,聊因果。
历史不仅可以从正规史料中得到,往往也可以从当时代的一切文物中得到。比如说当时年代人们(指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一切创作出遗留至今的文物的人)遗留下来的诗词、歌谣、野史等等都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特色,所以研究历史的时候不妨也对这些资料加以探讨。也有人认为普通平民留下来的文字可能更贴近于真实是历史小人物的生活,更能了解到真实的事件经过,人们真实的看法。
文中举例胡适等人采用野史等作为史料的补充一事是这样说的:“先把说谓 古文传统史 划出去,再把历代的边缘文字串起来作为正统,然后据以否定历代文人注重的正统。”,“这一研究取向的长处在于能注意到昔人视而不见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种史料的补充,不过已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所说的可以结合其他边缘文字来研究历史绝对不是说可以随便使用或者说相信那些边缘文字,而是指在不远离当时众人支持的正统的情况下,不偏离当时实际的情况下翻看边缘材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文中提到了疑古派对于现存古书的真伪判定所作出的努力。他们努力从挖掘出的地下文物中寻找证据,进行着长期的拼搏。“但地下材料毕竟强化了学者对古史的信任,肯定了部分正史材料的可靠性。”(说详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王汎森:《王国维与傅斯年》,《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485-486页)“二重证据法”增加了大家对正史的信心,使得大家更放心地使用古史资料,其作用不容低估。“在态度与眼光转变后,既存文献本身可以提供的历史证据远比我们想象和认知的要丰富得多。”这些都说明了地下文物对于历史考究的重要作用,要想得到更贴近真相的历史资料就不得不结合地下文物以及既存文字一同考量。
同时,我们必须得向那些为了证实既存文献而奉献一生,不断考察研究的历史学家们致敬,他们不仅在考察历史的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之后更是为重建与保护历史资源费尽心思,使我们不由地被他们的拼搏精神感动,被他们追求真理、不懈寻找历史真相的学术品质折服,他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戴、敬佩、学习。
相关资料
读书报告
在中国近现代史范围内(1840——当代),选择一本学术研究专著,阅读后写出读书报告1篇。要求:
1、所选学术专著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
2、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
3、读书报告要求手写。
4、读书报告结构:
1)报告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2)姓名、学院、年级班级、学号; 3)按下列格式标明书籍版本信息;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32页,26万3千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 / 己藏,纸质印刷本 / 纸质复印本 / 电子版PDF扫描本,一读。
2)概括介绍书籍内容要点; 以上内容不多于500字。3)介绍选读本书原因; 4)介绍读后心得、收获。
5)如有参考其它书籍、论文,文末必须注明。
5、报告选择书籍不得为教材、各类普及读物。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作
者:罗志田 著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版
次:1 页
数:318 字
数:274000 印刷时间:2003-8-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309037142 包
装:平装 定 价:¥16.00 2内容简介
本书各文均与近代中国史学相关,但又与一般极“史学史与史学理论”领域的言说不甚同,大体遵循一种“史无定向”的取径,不固定从某一专史分科的特定方向看问题。前半部分或考察一本旧籍在近代学统里的沉浮,或关注学术的多旋律并进,或揭示学术典范的转移,或分析新旧史料观的错位、或探索历史记忆的损益;后半部分主要与青年史学从业者对话,讨论与“史学方法”相关的史料解读、史学表述、近代史研究走向、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冲击等面相。
3作者简介
罗志田老师,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国家与学术:清季明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等,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4目录
1 引言: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2 《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3 音乐与史学:晚清学术的多旋律并进——评介彭明辉著《晚清的经世史学》 4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5 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 6 日记中的民初思想、学术与政治——20世纪20年代一位学人的观察 7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8 陈寅恪史料解读与学术表述臆解 9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10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第4篇:台湾近代史报告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过党内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削弱他们的势力。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台湾耕者无田的状况非常严重,地主剥削现象广泛存在,为了解决图地问题,国民党开展了土地关系改革,在保障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彻底瓦解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土地制度,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农业生产得到了促进,农民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同时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社会地位,刺激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以及粮食的大幅度增产,原材料的丰富以及成本的降低刺激了工业生产,增强了工业的后劲,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购买能力。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动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开始正常的运转起来。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地主获得巨额的资金开始投资于工商业,增加了资本积累,大量农民向城市进行迁移,促进了台湾的城市化进程。
1952年台湾的农业和经济恢复到了二战之前的水平,同时也为台湾的计划经济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1953年台湾开始了经济建设计划的年代,实施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农业计划目的在于增加台湾本土的粮食产量,而减少岛内对粮食进口的过度依赖性。利用台湾的林木生产和渔业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副业。工业生产目的在于开发岛内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生产加工业,大力兴建电力和运输产业,促进台湾的工业生产。第一个四年计划实施期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了40%。
1957年在国民党开始实施第二个四年计划时期,台湾农业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通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实施,台湾的工业消费品基本实现了自给,不在进口而且少量进口,台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台湾的经济发展有内在生长机制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在战后初期,国民党与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使得美国的援助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美国大量的资金援助帮助台湾度过了通货膨胀,而且
上一篇:人群调研报告
下一篇:车辆生产调度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