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农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一、导言
2008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出现了歇业和倒闭的结果,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面临近更大的挑战,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农民工转移难,就业难的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困扰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大难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本校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采用一对一谈话的方式对其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本校来自农村的学生
调查地点:
调查经过:我们通过询问方式对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对一谈话,询问有关问题
二、正文
经过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从农民工的返乡情况看,一是农民工群体庞大。二是农民工返乡后大量滞留。三是返乡时间提前。
2、从返乡农民工的结构看,一是返乡农民工男性多于女性。二是高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成主体,29岁以下占总数的27.6%,30到40岁占31.2%,40岁以上占总数的41.2%。三是低文化程度的返乡农民工明显较多,返乡农民工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3%,初中40.9%,高中文秘杂烩网及以上占21.8%。
3、从返乡农民工的影响看,一是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其次,影响
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第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失去工作、收入减少,这本身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少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工人的身份,返回家乡后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而产生失落情绪、出现各种问题,进而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而制约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长期以来,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而从事加工制造的劳动力供给中以农民工为主。中国大多数企业是加工制造业,因此,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的原因。
第二,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工地等需要体力活的工作,然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现代企业对当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化大潮中,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那种只靠力气吃饭的“旧式农民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管理理念。由于农民工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所以,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第四,受自身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工的工资较为低下,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五,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还有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第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很少参加招聘会或者上网搜索有关招工信息。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大量用人单位要么在网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要么在大中型城市组织专场招聘会。这种招聘途径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很不对称,以至出现了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而大量待业农民工却无法获知相关的招聘信息。
第七,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水平。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中介服务,诸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农民工群体,其就业指导问题一直被忽略。
第八,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第9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本学期安排4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
一、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1、具体时间为第9周(4月12日)周四
1、2节课,第10周(4月19日)周四
1、2节课。
注:(不到教室)
2、第11周进行课堂汇报。
二、课外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原著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6、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7、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哲学类
1、《敬畏生命》
2、《寂静的春天》
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4、《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5、《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6、《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著,李杨,任文科,郑义 译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7、《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8、《逻辑学》
9、《精神现象学》
10、《大学·中庸——中华经典藏书作》王国轩译注,出版社:中华书局
11、《保卫马克思》(汉译名著本)(法)阿尔都塞 著,顾良译商务印书馆 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银行家》
4、《货币战争》
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6、《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7、《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
8、《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华姿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9、《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陈志武,中信出版社
10、《货币战争背景:中国经济与应对方略》占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要求
1、请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每组5-15人;每个人或者每小组自由选择书目,读书、写心得;
2、读书心得必须每人一篇,字数2000,书面提交,不得用电子版;
3、各小组请推选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4、小组的内部交流不考核,但每小组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汇报;
5、小组课堂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论文,演讲等文艺表演;
6、以读书报告、论文或演讲等形式汇报的小组,须提交读书报告或者PPT以供备案;
7、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参与情况打分,最高为10分,小组长签名后交给老师。 注:小组长用另一张便签写上组员的名字、分数并签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2012/4/8.
上一篇:学生会干部各部岗位职责
下一篇:播种的作文400字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