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10篇

金劢狼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10篇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抗震的角度探讨建筑的体型,建筑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规范中设计限值的控制、屋顶建筑等设计问题。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由此可见,建筑

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3]。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3]。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四、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五、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

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Jll-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2]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2

1.1常规抗震设计和性能设计方面的区别

性能设计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宗旨。与常规抗震设计的区别在于,第一,它的设计目标主要针对小地震,中型地震还有大型地震。而且还通过对全国65个城镇的地震所发生的概率,从而再对地震的强烈程度进行衡量,确保房屋建筑不发生破坏,达到可修,不倒的目标,通过对这些要求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些大多数都是针对建筑在宏观性能方面的控制。第二,为了实际施工中的效果有有据可依,最终选用了分两个阶段的简化分析方法,第一个步骤是对结构的构建进行验算,主要是对它的承载力进行计算。对这个计算,具体是选用了在地震比较小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弹性反映理论,通过计算得到在小震作用下的标准值,以及相应的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以及形变效应。通过可靠的分析,从而得到构件承载力的具体结果。随后将概念设计有关的内力进行调整,从而放大抗震的结构构造,这种措施可以有效满足对第二水准以及第三水准在地震宏观性能方面的控制要求。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对构件结构的弹塑性以及其中的变形进行验算,同时还要对地震在倒塌状况下的结构,或者是有特殊要求的一些建筑结构,一定要对它的薄弱部位进行加固,以此来适应在大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者是发生位移的情况,。

1.2常规设计和性能设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对于常规的抗震设计而言,它的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具体而言就是在小地震的情况下有相关的性能指标,而在大型地震下有一定的位移要求,剩下的就是宏观方面的指标,在建筑的使用功能上,具体的分为了甲乙丙丁四种级别,在这四种级别的建筑当中,对防倒塌的要求不尽相同,其余的基本都是一样的,而针对性能的抗震设计,它是按照使用的功能来划分的,并且在这个领域提出了很多的预期性能目标,其内容不仅涉及了建筑的结构,同时还包括非结构的,还有一些设施的具体指标。而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常规的抗震设计是按照指令性和处方的形式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概念而进行设计,比如小型地震下的弹性设计,在经验方面的内力调整内容,以及对构造的放大处理等,这些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的宏观设计而落实的具体措施。而针对性能方面的抗震设计,除了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以外,还要提出一些满足预期具体要求的有利论证来作为依据。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的体系,依据比较细致的分析内容,还有对完成抗震指标的具体试验措施等。还要有对这些内容的专业评价等。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针对于建筑的抗震在性能要求方面的设计方法的提出,成为了当前的发展趋势,而且在目前来看,在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当中,其可行性是非常好的。如果想要在所有的建筑结构中进行推广,还需要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还有相关设计人员自己的理解与掌握。

2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优化

在地震水准不同的情况下,对高层的建筑结构在性能水准,还有性能目标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具体而言,它的抗震结构性能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标准。第一,高层结构在发生地震之后,最好是完好无损伤,同时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的,而且建筑还要可以进行正常的安全出入以及使用。第二,如果地震发生后,其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损坏,而且大多数的构件都发生了中等的损坏,从而进入屈服状态,在有比较明显的裂缝下,大部分的构件都有很严重的损坏程度,但是其整体的结构并不会发生倒塌,同时也没有局部倒塌的情况,建筑中的人员会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但是对他们的生命安全却没有太大的威胁。

3结构抗震优化计算及试验要求

3.1建筑结构的模型设计分析

对高层建筑结构,尤其是在性能设计方面的计算要特别严格,不仅要对构件的承载力,还有变形进行计算,还要考虑构件在屈服之后其性能发生的变化。对这些方面的正确计算,对分析建筑的抗震性能,还有结构的实际所受应力情况都能够直观表现出来。但是这些计算都是要在合理的力学模型上来计算,而且结果不能脱离实际,否则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在对结构抗震性能在弹性方面的计算,还有非线性方面的计算中,一定要分析结构的整体模型状况,还有构件以及节点的各种数据参数,必须保证其正确合理。如果建筑结构中拥有水平转换的构件,同时在区分这些问题的时候,还要对楼层的层数和层高进行计算。在涉及到剪力墙的计算方面,一定要关注对非线性的计算和分析,这对计算出模型的相关参数方面至关重要。如果建筑设计中选用了滑动的支座结构,必须对支座两侧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考虑,否则会对整体的计算模型产生严重的影响。

3.2结构抗震试验的设计要求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方面的设计时候,在某些方面没有设计理念,缺乏一些相关的依据时,进行相关的模型试验很有必要。比如说选用的混凝土要有很高的含钢率,用这种材料来建设梁柱和剪力墙,在对拥有型钢的异形截面构件,或者是一些新型的构件进行使用的时候,对这些构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模型试验。在使用杆件比较多的铸铁点,还有多级的转换层,以及让楼梁侧面的楼板发生开洞,使楼梁本身和梁柱的节点地方不和楼板产生直接有相连接的关系时,对这些新设计结构的部件必须进行模型试验。

4总结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3

1.1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建筑设计的中心设计部分就是建筑平面布局,平面布局的好坏对建筑功能和使用的要求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平面布局还与抗震设计有着必要的联系,所以,想要将建筑设计融入到建筑抗震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建筑的刚度和结构质量分布匀称,具有对称性,避免建筑出现扭转的现象。在建筑的墙体设计上,一定要保持对称性和均匀性,抗震墙的布局,一定要与抗震结构相结合,刚度较大的楼层语电梯都要布置在中心位置,以免发生建筑扭转效应。在进行平面布局的时候,要为结构抗侧力构建的合理布局制造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得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的抗震结构需求相结合,使建筑抗震设计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1.2建筑的纵向布局设计建筑的纵向布局主要是建筑物岩的高度、建筑结构的质量以及建筑物的刚度分布。不管是在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不论建筑的层数是多还是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将建筑物沿与建筑的刚度设计成相近的系数,剪力墙的布局不仅要布局均匀,还要使其能沿着建筑纵向一直贯穿到建筑的底部,不要中途中断或者是不到达建筑的底部。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楼层之间刚度不均匀的现象,同时还要避免在地震中,建筑出现扭转的现象。

1.3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的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的设计。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要使建筑平面和建筑空间在形状上,既规则又简洁。建筑的平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方形等,这样的形状能够提高建筑抗震的水平。在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中,要避免凹凸行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对建筑抗震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严重是还会出现扭转效应。要设计出具有立体美和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就一定要将建筑艺术和建筑所具备的功能,与建筑抗震设计结构结合到一起。例如:南昌绿地紫峰大厦,该建筑的高位268m,其框架是核心筒结构,对该建筑的抗震设计,在建筑三分之二出,东西里面内凹,其内凹部分的荷载通过结构柱支撑在41层与43层之间的跨悬臂转换墙上。其整体结构设计融入了新年功能化设计的思想,并对建筑结构进行小震下的反谱计算,以及中震弹性复核。

2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的抗震设计问题

2.1建筑物屋顶抗震设计屋顶太高或太重,是目前建筑设计最主要的问题。屋顶过高或者过重,会加重地震的作用,导致建筑变形,对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有所制约。建筑屋顶的重心和建筑底部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那么就会导致建筑抗侧力不能连续,从而加剧建筑的扭转效应,制约建筑的抗震水平。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屋顶超高超重的现象,使得整个建筑的结构与刚度均匀的分布下来,让屋顶与建筑的重心保持在同一条线上。如果建筑物的屋顶设计的过高,那么就一定要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稳固性,降低建筑扭转效应。3

2.2设计限值控制相关文件规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房屋的建筑高度和楼层的数量。在实际设计当中,有的建筑高度超标,有的建筑层数超标,有的建筑高度没有超标,但是其宽度超标。这些超标,都将会给建筑抗震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高度和宽度超标的建筑,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只要完全融合建筑抗震设计,就能够有效的进行限值控制。例如:防裂度为8的时候,粘土砖等对称建筑的总高度要低于18m,建筑的层数一不能超过6层;底层框架为砖房的建筑高度应该保持在16m,层数保持在5层以内;建筑材料为钢筋混泥土框架房屋的时候,其高度要保持在45m以下,而框架的抗震墙高度应该保持在100m以内。除了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之外,还要考虑房屋抗震横墙之间的间距以及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抗震墙限值控制,就是避免横墙的间距超过了原有的额定值,从而导致建筑平面的刚度下降,遇到水平地震力时,影响了建筑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因此,导致了建筑纵墙发生形变,制约了建筑抗震的承载力度,致使建筑倒塌。对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是因为这些局部墙体能够增强建筑抗震强度,如果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小于规定的值,那么就不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就会出现墙面裂开或者是倒塌的现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建筑设计限值控制。

3结束语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高层抗震短柱

0引言

在层高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延性而降低轴压比则会导致柱截面增大,且轴压比越小截面越大;而截面增大导致剪跨比减小,又降低了构件的延性。因此,在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为满足规程[1]对轴压比限值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比较大,在结构底部常常形成短柱甚至超短柱。另外,诸如图书馆的书库、层高较低的储藏室、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等由于使用荷载大,层高较低,在设计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柱。众所周知,短柱的延性很差,尤其是超短柱几乎没有延性,在建筑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或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无法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发生,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判定短柱,然后对短柱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或处理,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1短柱的正确判定

规程[1]和规范[2]都规定,柱净高H与截面高度h之比H/h≤4为短柱,工程界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也都据此来判定短柱,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确定是不是短柱的参数是柱的剪跨比λ,只有剪跨比λ=M/Vh≤2的柱才是短柱,而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H/h≤4的柱其剪跨比λ不一定小于2,亦即不一定是短柱。按H/h≤4来判定的主要依据是:①λ=M/Vh≤2;②考虑到框架柱反弯点大都靠近柱中点,取M=0.5VH,则λ=M/Vh=0.5VH/Vh=0.5H/h≤2,由此即得H/h≤4。但是,对于高层建筑,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特别是底部几层,由于受柱底嵌固的影响且梁对柱的约束弯矩较小,反弯点的高度会比柱高的一半高得多,甚至不出现反弯点,此时不宜按H/h≤4来判定短柱,而应按短柱的力学定义--剪跨比λ=M/Vh≤2来判定才是正确的。

框架柱的反弯点不在柱中点时,柱子上、下端截面的弯矩值大小就不一样,即Mt≠Mb。因此,框架柱上、下端截面的剪跨比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即λt=Mt/Vh≠λb=Mb/Vh。此时,应采用哪一个截面的剪跨比来判断框架柱是不是属于短柱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框架柱上、下端截面中剪跨比的较大值,即取λ=max(λt,λb)。其理由如下:框架柱的受力情况有如一根受有定值轴压力的连续梁,柱高Hn相当于连续梁的剪跨a,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对于剪跨a不变的连续梁,当截面上、下配置的纵筋相同时,剪切破坏总是发生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对于框架柱,临界斜裂缝也总是发生在弯矩较大的区段。

事实上,在柱高Hn或连续梁剪跨a的范围内,最大剪跨比是出现在弯矩较大区段上的。钢筋砼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是随剪跨比λ增大而降低的。所以,同样条件下,弯矩较大区段的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比弯矩较小区段的小,在荷载作用下,如果发生剪切破坏,就只能是在弯矩较大区段上。用来判断框架柱是否属于短柱的剪跨比λ当然应是可能发生剪切破坏截面的剪跨比λ。

一般情况下,在高层建筑的底部几层,框架柱的反弯点都偏上,即Mb>Mt。此时,可按式(1)或式(2)判定短柱:

或Hn/h≤2/yn(2)

式中,yn--n层柱的反弯点高度比,根据几何关系,可得:yn=1/(1+Ψ),其中,Ψ=Mt/Mb,0≤Ψ≤1;

Hn--n层柱的净高。

式(2)具有一般性。当反弯点在柱中点时,Ψ=1,yn=0.5,式(2)即成为Hn/h≤4;当反弯点在柱上端截面时,Ψ=0,yn=1,式(2)即成为Hn/h≤2;如果框架柱上不出现反弯点,就应采用最大弯矩作用截面的剪跨比λ=M/Vh≤2来判断短柱。

当需要初步判断框架柱是否属于短柱时,可先按D值法确定柱子的反弯点高度比yn,然后按式(2)判断短柱。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可根据电算结果作进一步判断。

2改善短柱抗震性能的措施

当按剪跨比λ判定柱子不是短柱时,按一般框架柱的抗震要求采取构造措施即可;确定为短柱后,就应当尽量提高短柱的承载力,减小短柱的截面尺寸,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短柱的延性,改善短柱的抗震性能。

2.1使用复合螺旋箍筋

高层建筑框架柱的抗剪能力是应该满足剪压比限值和“强剪弱弯”要求的,柱端的抗弯承载力也是应该满足“强柱弱梁”要求的。对于短柱,只要符合“强剪弱弯”和“强柱弱梁”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使其不发生剪切型破坏的。因此,使用复合螺旋箍筋[4]来提高柱子的抗剪承载力,改善对砼的约束作用,能够达到改善短柱抗震性能的目的。

2.2采用分体柱

由于短柱的抗弯承载力比抗剪承载力要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往往是因剪坏而失效,其抗弯强度不能完全发挥。因此,可人为地削弱短柱的抗弯强度,使抗弯强度相应于或略低于抗剪强度,这样,在地震作用下,柱子将首先达到抗弯强度,从而呈现出延性的破坏状态。

人为削弱抗弯强度的方法,可以在柱中沿竖向设缝将短柱分为2或4个柱肢组成的分体柱,分体柱的各柱肢分开配筋。在组成分体柱的柱肢之间可以设置一些连接键,以增强它的初期刚度和后期耗能能力。一般,连接键有通缝、预制分隔板、预应力摩擦阻尼器、素砼连接键等形式。

对分体柱工作性态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3~4]:采用分体柱的方法虽然使柱子的抗剪承载力基本不变,抗弯承载力稍有降低,但是使柱子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其破坏形态由剪切型转化为弯曲型,从而实现了短柱变“长柱”的设想,有效地改善了短柱尤其是剪跨比λ≤1.5的超短柱的抗震性能。分体柱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5]。2.3采用钢骨砼柱

钢骨砼柱由钢骨和外包砼组成。钢骨通常采用由钢板焊接拼制或直接扎制而成的工字形、口字形、十字形截面。

与钢结构相比,钢骨砼柱的外包砼可以防止钢构件的局部屈曲,提高柱的整体刚度,显著改善钢构件出平面扭转屈曲性能,使钢材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采用钢骨砼结构,一般可比钢结构节约钢材达50%以上[6]。此外,外包砼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和耐火性。与钢筋砼结构相比,由于配置了钢骨,使柱子的承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地减小柱截面尺寸;钢骨翼缘与箍筋对砼有很好的约束作用,砼的延性得到提高,加上钢骨本身良好的塑性,使柱子具有良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

由于钢骨砼柱充分发挥了钢与砼两种材料的特点,具有截面尺寸小,自重轻,延性好以及优越的技术经济指标等特点,如果在高层或超高层钢筋砼结构下部的若干层采用钢骨砼柱,可以大大减小柱的截面尺寸,显著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2.4采用钢管砼柱

钢管砼是由砼填入薄壁圆形钢管内而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是套箍砼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钢管内的砼受到钢管的侧向约束,使得砼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从而使砼的抗压强度和极限压应变得到很大的提高,砼特别是高强砼的延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钢管既是纵筋,又是横向箍筋,其管径与管壁厚度的比值至少都在90以下,这相当于配筋率至少都在4.6%以上,这远远超过抗震规范[2]对钢筋砼柱所要求的最小配筋率限值。由于钢管砼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特佳,即使在高轴压比条件下,仍可形成在受压区发展塑性变形的“压铰”,不存在受压区先破坏的问题,也不存在像钢柱那样的受压翼缘屈曲失稳的问题。因此,从保证控制截面的转动能力而言,无需限定轴压比限值[8]。规程[9]规定,钢管砼单肢柱的承载力可按式(3)计算:

N≤φ1φeN0(3)

式中,;

θ=faAa/fcAc称为套箍指标,0.3≤θ≤3;

φ1,φe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见规程[9]。

由式(3)可以看出,当选用了高强砼和合适的套箍指标θ后,柱子的承载力可大幅度提高,通常柱截面可比普通钢筋砼柱减小一半以上,消除了短柱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小结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超限抗震

1基本情况

广州琶洲香格里拉酒店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东侧,在建的黄洲大桥西侧,北临珠江,南靠新港东路,长约240米,宽约200米。整个项目包括一座37层的酒店(塔楼高32层,裙楼5层)和宴会大厅,以及2层地下车库。

2抗震设防标准

(1)抗震设防烈度:7度。

(2)本工程属丙类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3基本数据

(1)场地类别:Ⅱ类。

(2)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168.4m/s-173.8m/s,场地覆盖层厚度约13.5m-17.4m,砂土液化等级综合评定为严重,属于抗震不利地段。

(3)持力层名称:微风化岩层,埋深约10.90m-23.70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500KPa,岩石天然湿度下单轴抗压强度的标准值fr=13.5Mpa。

(4)桩型为冲孔/钻孔灌注桩,桩端埋深约15-20m。

4建筑结构布置和选型

(1)主楼高度(±0.00以上)140.7m,地面以上结构层为38层,其中出屋面一层,高度为4.7m。

(2)裙房高度(±0.00以上)29.0m,地面以上结构层为4层。

(3)塔楼主体部分、裙楼和宴会厅之间设两道110mm宽抗震缝分开。建筑物总高度为136.0m,总平面尺寸为195m×122m。其中塔楼部分(转换层以上)平面尺寸为72米×18米,长宽比L/B=4<[6],高宽比H/B=6.0<[7];裙楼部分平面尺寸110m×45m,长宽比L/B=2.4,高宽比H/B=0.5;宴会大厅平面尺寸65m×53m,长宽比L/B=1.2,高宽比H/B=0.3。

(4)塔楼质心有微小的向上偏心(以底端为原点)。

(5)结构形式简单、平面形状规则、布置均匀;结构层第5层为转换层,竖向构件布置不连续。

(6)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整体性好。

(7)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属于复杂类型。

(8)抗震等级:本工程塔楼的框架和核心筒为一级抗震。由于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与上部结构相同。其余部分裙楼及其地下一层与主楼相连,一级抗震。

(9)结构概况:

整个大楼的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分为两级结构,转换层以下布置了21根巨型框支柱,剪力墙及承重柱均落地直至基础,由剪力墙、的框架柱和框架梁形成第一级结构,承受水平力和竖向荷载,而楼面及次梁作为第二级结构,只承受竖向荷载并传递到第一级结构上。5结构分析主要结果

(1)计算软件:PKPM系列结构分析软件SATWE模块(2023规范版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

(2)楼层自由度为3(刚性楼板)。

(3)周期调整系数:0.8。

(4)主楼结构总重:2291152.81KN(SATWE)。

(5)基底地震总剪力:32581KN(X向)36421KN(Y向)(SATWE)。

(6)扭转位移比:1.3。

(7)转换层的上下刚度比:0.6027。

(8)最大轴压比:n=0.85。

(9)最大层位移角为1/941,在17层(SATWE)。

(10)时程分析采用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选用了两组实测波和一组场地人工波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弹性阶段的时程分析,构件内力,侧向位移小于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构件内力和侧向位移。

6计算结果小结(与规范要求对比):

(1)在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均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2)墙、柱的轴压比均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转换层以上柱子轴压比小于[0.85],框支柱轴压比小于[0.6]。

(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μ/h=1/941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23)第4.6.3条要求的1/800。

(4)塔楼满足(JGJ3-2023)关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最大值为0.729,不大于0.85的规定。

(5)塔楼满足(GB50011-2023)第3.4.2条关于复杂高层建筑各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两端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4倍的规定。

(6)除转换层外,塔楼各层均满足(GB50011-2023)第3.4.2条关于各楼层的侧向刚度不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并不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的规定。

(7)塔楼满足(JGJ3-2023)第E.0.2条关于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不应大于1.3的规定。

(8)除转换层外,塔楼各层均满足(JGJ3-2023)第4.4.3条关于楼层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的80%的规定。

(9)塔楼满足(JGJ3-2023)第5.4.4条关于结构稳定性的规定。

(10)塔楼满足(JGJ3-2023)第3.3.13条关于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小于表3.3.13的规定。

(11)塔楼满足(JGJ3-2023)第3.3.5条关于按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宜小于CQC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的规定。

(12)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层间位移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3)第5.5.5条关于弹塑性层间位移角(1/164)小于1/100的规定。

7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工程在三种超限条件(高度、高宽比、体型规则性)中,高度超限13.3%,高宽比满足规范及规程的有关要求,结构平面形状规则,竖向不规则。

主要超限抗震措施包括:

(1)为避免大楼整体结构之间形状的不规则,引起不利于抗震的情况,在主楼和裙楼之间设置110mm宽抗震缝两道,缝的两侧设置双柱,地下室、基础不用设缝。

(2)转换层位于第5层,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根据《高规》表4.8.2和表4.8.3规定提高一级,为特一级。

(3)首层、设备夹层、避难层、屋面层楼板加强,板厚为180mm,中央核心筒板厚加强为150mm,配筋相应加强,设双向双层钢筋网。

(4)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和验算,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6

高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市区地价日益高涨,促使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的发明更使高层建筑越建越高。宏伟的高层建筑是经济实力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宣传效应,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自从1886年世界上第一栋近代高层建筑——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HomeIuranceBuilding,10层,高55m)建成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高层建筑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体系上逐渐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也有大幅度增长。而一次又一次地震灾难及教训,警示人们:防震减灾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从上个世纪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抗震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入90年代,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提到各国建筑设计的历史日程。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0%),高层抗震设计设防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迫切的任务。作为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在地震多发区,采用何种建筑材料或结构体系较为合理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高层建筑中常采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等几种体系,这也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但国外,特别地震区,是以刚结构为主,而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几混合结构却占了90%.如此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混合结构,国内外都还没有经受较大的考验。钢结构同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优越的强度、韧性和延性,强度重量比,总体上看抗震性能好,抗震能力强。

震害调查表明,钢结构较少出现倒塌破坏情况。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又可减少柱子断面,故常被业主所看中。混合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内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由于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值为基准。但因其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加了钢结构的负担,而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臂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加强层和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刚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加强层或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加强层伸臂构件或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因此在需要设置加强层及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减小其本身刚度,减小其不利影响。

唐山钢铁厂震害调查资料统计参数结构形式总建筑面积(万㎡)倒塌和严重破坏比例(%)中等破坏比例(%)钢结构3.6709.3钢筋混凝土结构4.0623.247.9砌体结构3.0941.220.9在高层建筑中,应注意结构体系及材料的优选。现在我国钢材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建筑钢材的类型及品种也在逐渐增多,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尽可能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SRC)、钢管混凝土结构(CFS)或钢结构(S或),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超过一定高度后,由于钢结构质量较轻而且较柔,为减小风振而需要采用混凝土材料,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工程经验表明:利用钢管混凝土承重柱自重可减轻65%左右,由于柱截面减小而相应增加使用面积,钢材消耗指标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近,而工程造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可降低15%左右,工程施工工期缩短1/2.此外钢管混凝土结构显示出良好的延性和韧性。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震害说明,在钢骨混凝土构件中,采用格构式的型钢时,震害严重,采用实腹式的大型型钢或焊接工字钢的,则震害轻微。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若用钢骨混凝土构件,建议使用后者。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抗倒塌

1引言

比地震危害更大的是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坍塌,其不仅会造成公共设施的严重损坏,而且会砸伤甚至掩埋人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1]。要从根本上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人员伤亡,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抗震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自然灾害———地震的破坏原理,随后分析了影响建筑结构抗震与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几种方法提高和优化建筑结构的抗震与抗倒塌性能。

2地震的破坏原理

2.1地震的危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使房屋建筑越来越密集,因此,发生地震时,房屋倒塌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性也越来越严重。虽然地震的作用时间短,但是其短时间内的作用力影响巨大,让人措手不及。经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伤亡是因为房屋抗震能力不足,房屋倒塌引起的。由此可知,只有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震带来的伤亡,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2地震对建筑构造的破坏。由于地震的强作用力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地震会带给建筑物剧烈的冲击,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削弱建筑结构的平衡性,严重时会造成建筑物的坍塌[2]。因此,应结合地震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的理论依据,从结构设计方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问题。

3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设计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3.1建筑结构抗震抗倒塌设计中原材料的挑选。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高质量的、抗震性能好的墙体和围护结构等材料的使用对提高建筑的抗震抗倒塌能力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强度保证建筑抗震抗倒塌的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2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除了建筑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质量也是影响建筑抗震坍塌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一些建筑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偷工减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施工质量,导致建筑物的施工质量难以符合建设要求,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最终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3]。3.3地质勘探。设计房屋建筑时,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及其地质条件也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其地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建筑物应采用不同的建筑结构。但是一些建筑企业没有勘察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地质条件,导致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并且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施工质量,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4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办法

4.1重视抗震设计。要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需要相关从业人员高度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结构设计时,要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承载力等性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4.2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勘察。在设计阶段,要合理确定建筑的选址,避开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地段,并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勘察,为设计和施工阶段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4.3建筑结构的强化。理论显示,发生地震以后,地震波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理论知识,保障主体与其他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强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4.4材料选择。建筑材料是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并保证施工质量,尤其是钢筋、大梁、墙体等起主要支撑作用的部分,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避免由于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而引发的建筑物大面积倒塌[4]。4.5完善抗震倒塌能力设计规范。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建筑所处地势地形,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采取不同的抗震方案。然后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物抗震抗倒塌性能设计,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物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6合理布局建筑结构,提高对地震能量的分散效果。当地震发生以后,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是通过释放能量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分散地震后释放的破坏性能量,形成坚固的建筑构件双向抗侧力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5]。4.7抗震倒塌设计要依据抗震等级要求。要根据国家对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规定,结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尤其是建筑中的墙体,梁柱等结构,由于这些属于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应引起更多的重视,提高其设计的合理性。

5结语

本文针对近几年地震频发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建筑的设计现状,提出了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国建筑抗震能力的提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完善我国建筑的抗震设计。希望通过本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设计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萍萍,陆新征,叶列平.不同抗震等级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研究[J].工程力学,2023,35(6):33-41.

【2】董昆宏.提高建筑结构抗震防倒塌能力设计方法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3(19):79-80.

【3】郭涛.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方法与改进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3(33):48-49.

【4】付忠东.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与抗震措施探讨[J].房地产导刊,2023(26):87-90.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则;优化设计;措施

1引言

高层建筑结构日常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承受外部载荷,还要承担自身质量及其他竖向载荷。而且,高层建筑会受到地震、风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建筑用途、结构类型、抗震条件等要素开展结构优化设计工作。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安全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需要将结构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在进行结构预设工作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混凝土结构安全性标准为指导,确定高层建筑整体设计价值及意义。保证建筑的安全设计,满足相应标准规范要求,确保设计高效、合理[1]。2.2适用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需要综合内外多种因素进行建筑的功能性分析,对高层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构思,综合分析建筑整体功能性需求,保持建筑良好的适用性,充分发挥高层建筑自身特点,以便获取良好的结构性能。2.3可靠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结合材料、技术、工艺等要素进行综合控制,在预设过程中针对高层建筑可靠性、安全性、耐用性进行选择及提升,都需要考虑以上要素的影响。在后续混凝土结构设计期间,秉承安全性原则,以耐用性为前提进行分析,确保混凝土结构可靠性满足高层建筑建设需求。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3.1合理布置建筑平面结构。高层建筑平面布局结构会对建筑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而抗震性能是所有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重点关注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设计工作中,要按照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要求、标准等进行设计,关注混凝土结构材料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根据建筑楼层高度选择合理的抗震等级。一般情况下,简单、对称、规则的建筑结构能够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并且消耗地震释放的部分能量,能够很好地弱化地震的延伸作用,降低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而对于多塔结构、顶部塔楼结构等要掌握其振型数,合理控制其大小,做好设计数据核算,严格遵循标准规范设计要求,遵循抗震设计理念开展工作,在满足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规则性较强的平面结构,进而提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2]。3.2选择有效的抗侧力结构形式。高层建筑抗侧力结构系统能够提升建筑水平抗震性能。日常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综合建筑功能性、高度、结构等要素进行考虑,选择有效的抗侧力结构形式。若建筑高度小于50m,且内部空间要求标准高,可以选择框架结构作为混凝土结构抗震体系,以便充分利用框架结构的灵活空间;若建筑高度在100m左右,可以选择剪力墙结构,确保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刚度满足标准要求,且结构水平位移较小;对于建筑空间、结构类型都要求较高的建筑,可以选择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等进行设计,在满足高层建筑功能性要求的同时保障结构抗侧力刚度达标。3.3根据建设要求选择基础类型。高层建筑基础需要承载上部所有结构重量,其类型的选择需要根据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勘察资料,以及上部结构形式、载荷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立较为科学的基础形式。而且,高层建筑基础类型会对建筑安全、功能、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必须以慎重的态度对待,选择科学、有效的基础方案。若建筑层数较少、载荷较小,且建设区域水文、地质等要素处于较好水平,可以选择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这2类基础经济性、便利性都非常高;若建筑层数较多、载荷较大,且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等要素存在较大问题,可以选择桩基础,通过桩基的摩擦力、端承力将上部载荷传递到大地当中;若建筑层数较多、建设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优越,或者建筑层数较少且基础持力层的土质较差,均可使用筏板类型的混凝土基础,增加高层混凝土结构与下部持力层之间的基础面积,降低土层单位面积荷载,提升基础整体承载能力[3]。3.4关注薄弱层结构的设计工作。高层建筑薄弱层的设计非常关键。这主要是由于薄弱层会在外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出现屈服形变问题,给混凝土结构带来较为严重的安全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期间需要对结构薄弱层进行重点关注,选择有效的设计方法提升整体结构安全性。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竖向结构刚度不连续,而楼层刚度比低于标准规范要求,就出现了结构薄弱层。此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放大调整系数调整结构薄弱层的构件设计,确保薄弱层安全标准满足规范要求,提升整个高层建筑抗震能力。3.5优化转换层结构设计工作。高层建筑底部各层对建筑空间要求存在多种标准,这就需要在高层建筑当中设计转换层来完成整体的结构转换。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设计需要关注转换层上下竖向结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落地剪力墙百分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并解决建筑竖向结构构件刚度突变问题。若无法合理设置建筑转换层内部结构形式,很容易造成高层建筑竖向刚度突变性转变,进而出现抗震不利的薄弱点,影响高层建筑整体结构安全。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上、下2部分的刚度来说,需要严格控制其刚度比,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竖向构件的抗侧力,来降低建筑整体竖向构件刚度突变造成的问题。使整个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位移比、整体性、刚度比都能满足标准规范要求。另外,还要通过设计控制高层建筑上部的竖向构件数量,以便降低转换层结构的刚度差值,避免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发生突变性的刚度转换,保证高层建筑整体结构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4]。3.6控制混凝土自身参数性能。优化设计混凝土配比,选择中水化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原材料需要送检试验,保证测试结果合格,结合施工工程现场测得的各类砂石骨料的含水量、直径等,计算出实际使用砂石料的施工配合比。严格按照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进行上料,确保混凝土搅拌的均匀性,要按照混凝土塌落度以及搅拌机容量来确定出搅拌的时间,确保现场满足早期强度要求。关注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方式,在材料当中适当添加相应的辅料、膨胀剂,替代后浇带作用。若在冬季施工,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冻害问题。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确保混凝土性能保持一致,防范附加应力问题,减少混凝土出现裂纹的问题。完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覆盖,做好保温养护、保湿养护工作,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

4结语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其设计工作的经验、技术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开展高层建筑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其布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结构平面状况,选择安全、合理的结构类型,满足高层建筑建设整体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迪.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3(33):84-85.

【2】达欣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29):85-87.

【3】崔贵玲.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与处理[J].河南建材,2023(5):285-288.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榫卯;古建筑;抗震;加固;传统与创新

榫卯结构作为我国木建筑的传统结构形式,设计合理且实用性强。其采用的木材性能与连接方式能够在复杂变化中达到平衡。同样榫卯结构采用的“以柔克刚的设计方式”,在地震中能够凭借木材的柔韧性和延展性,缓解产生的震动。通过借鉴古今中外对榫卯结构的研究案例,选择不同榫卯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同一榫卯结构经过不同材料辅助后的抗震抗压能力。

1常规榫卯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我国榫卯结构历史悠久。木结构拥有一定的抗弯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消耗能量,从而达到抗震作用。榫卯结构样式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燕尾榫、半榫、夹头榫等。

1.1燕尾榫抗震性能研究

燕尾榫作为最具有标志性的榫卯结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薛建阳等人进行抗震压力实验时,燕尾榫的破坏均发生在榫头和卯口处,其他试件部位受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在国外,Tannert等学者通过静力试验研究燕尾榫足尺模型,得出了燕尾榫榫头的高度与收乍角度的联系。

1.2半榫抗震性能研究

半榫用于建筑物中部的柱,这种柱将梁架分为前后两段,由于两边的梁架均须与柱相交,因而其榫头做成了半榫形式。国内关于半榫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较为充足。淳庆等人进行抗震性能实验时,研究出半榫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转角刚度等。匡妍艺研究得出,实验中荷载弯矩不断加大时,半榫初始刚度由较平均逐渐缓慢衰减。在半榫受弯性能研究方面,荆鑫等人建立了弯矩-转角关系曲线,得出变化规律,弯矩增长随着转动初期上升缓慢而缓慢,半榫的破坏形态为榫头连接处出现断裂。

1.3夹头榫抗震性能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有关夹头榫的论文并不充足,其中杨天智曾使用测距传感器等仪器根据尺寸比例模拟建筑抗震,得出尽管震动强度增加,但夹头榫建筑晃动幅度小、十分稳定的结论,进而证明夹头榫结构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1.4不同榫卯抗震性能对比

半榫与燕尾榫破坏形态相似,两种榫卯抗震性能类似。上述三者的节点抗弯强度与破坏后强度为:燕尾榫>半榫>夹头榫。

2榫卯结构加固方法

2.1扁钢加固

扁钢拥有体积小、延展性优秀、强度高的优异性能,因此在建筑加固领域成为了首选。同时相对于木建筑,扁钢本身耐用,并且能够很好抵御环境腐蚀,避免自身物理性能的劣化。郇君虹等人在进行扁钢加固的榫卯结构抗震性能测试时总结出:不同形态、不同厚度的扁钢提升的性能效果也有所差异。薛建阳曾在对破损的榫卯节点进行抗弯承载力实验分析时,更加完善地总结出:经过扁钢加固的榫卯结构的破坏形态主要是固定扁钢的部分螺钉被拔出,同时提出以U型扁钢进行加固的想法与极限抗弯矩计算公式,其抗震效果比原始扁钢加固更为突出。U型扁钢抗弯承载力公式如式(1)所示。M≤Mu=2×σsyhst(h-hs-8d)(1)其中h为榫卯枋截面高度,hs为扁钢的净截面宽度,t为扁钢的厚度,σsy为加固扁钢的抗拉屈服强度。

2.2CFRP布加固

CFRP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耐火性能,同时,对于任意封闭结构和形状复杂的被加固结构表面,CFRP布能够降低复杂表面处受到磨损的风险,使用CFRP布进行加固简便易行效率高。有学者通过静力受弯实验研究,确定经过CFRP布加固燕尾榫之后,其抗弯性能有所提升。在低周反复荷载实验中,闫维明、陆伟东等人研究发现,构架节点处转动刚度虽然提高但是耗能能力下降。同时,薛建阳等通过模拟地震作用,分析CFRP布加固榫卯结构后的抗震性能与动力特性,此加固方法能够提高节点的延展性、转动刚度和承载力,可用于损坏较轻的榫卯节点处,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3马口铁加固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榫卯结构加固采用的是马口铁进行辅助稳固,其加固方式采用10~15mm的钢筋,两端做成直钩形状,嵌入榫卯节点处。闫维明进行振动台实验研究时得出结论,马口铁通过限制节点处位移,能使得榫卯结构在刚度上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强烈地震摇晃下效果明显减弱。在另一个实验中总结出,马口铁加固榫卯虽然提高了结构承载力,保留了较好的变形能力,但是其节点耗能能力有所下降。

2.4加固方法效果对比

扁钢加固性能最优,之后依次为CFRP布加固与马口铁加固。

3结语

建筑抗震论文范文0

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实现的东西。结构语言就是结构师从建筑及其它专业图纸中所提炼简化出来的结构元素。包括基础,墙,柱,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等。然后用这些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结构设计的内容可分为:基础的设计,上部结构的设计和细部设计。

2结构设计的阶段

结构设计的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案阶段的内容为: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筑场地的类别及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例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混合结构等等以及由这些结构来组合而成的结构形式)。确定了结构的形式之后就要根据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和受力构件。

结构计算阶段的内容为:2.1荷载的计算。荷载包括外部荷载(例如,风荷载,雪荷载,施工荷载,地下水的荷载,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等)和内部荷载(例如,结构的自重荷载,使用荷载,装修荷载等等)上述荷载的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采用不同的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等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组合计算。2.2构件的试算。根据计算出的荷载值,构造措施要求,使用要求及各种计算手册上推荐的试算方法来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2.3内力的计算。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和荷载值来进行内力的计算,包括弯矩,剪力,扭矩,轴心压力及拉力等等。2.4构件的计算。根据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及规范对构件的要求和限制(比如,轴压比,剪跨比,跨高比,裂缝和挠度等等)来复核结构试算的构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和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构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内容为: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来最终确定构件布置和构件配筋以及根据规范的要求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

3各设计阶段的基本方法

根据方案阶段的主要内容,其基本方法就是根据各种结构形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来确定结构应该使用的最佳结构形式,这要看规范中对于各种结构形式的界定和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清楚各种结构形式的极限适用范围。还要考虑合理性和经济性。

在结构计算阶段,就是根据方案阶段确定的结构形式和体系,依据规范上规定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详细的结构计算,规范上的方法有多种,关键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楼板为例,就有弹性计算法,塑性计算法及弹塑性计算法。所以选择符合工程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结构设计的前提,是十分重要的。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就是根据结构计算的结果来用结构语言表达在图纸上。首先表达的东西要符合结构计算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规范中的构造要求,最后还要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对规范要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另外还要对施工的工艺和流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设计出的结构,才会是合理的结构。

4规范、手册及标准图集和计算机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的准则和依据就是各种规范和标准图集。在进行不同结构形式的设计时必须要紧扣不同的规范,但这些规范又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工程中往往会使用多种规范,在一个工程确定了结构形式后,首先要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来确定建筑的可靠度和重要性;然后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荷载的取值时要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来确定,这是建筑总体需要运用的规范。在工程的具体设计方面,涉及到砌体部分的要遵循《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涉及到混凝土部分的要遵循《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涉及到钢筋部分的要遵循《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和《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的规定;在基础部分的设计时需要遵循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最后在结构绘图时则要符合《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的要求。

在各种结构设计手册中,给出了该结构形式设计的原理,方法,一般规定和计算的算例以及用来直接选用的各种表格。这对于深刻理解和具体设计各种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推荐最好能参照设计手册来手算典型的结构形式。

标准图集是依据规范来制定的国家和省市地方统一的设计标准和施工做法构造。不同的结构形式有不同的标准图集。设计中常用的有,结构绘图时采用:平法制图(03G101-1),砌体中的钢筋混凝土过梁采用:过梁(L03G303),砖混结构抗震构造详图采用:L03G3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详图采用:L03G323,地沟及盖板采用:02J331。需要说明的是,在选用标准图集时一定要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酌情选用,必要时应说明选用的页号和图集号,不可盲目采用。

计算机在结构设计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工程中已经很少用手来绘制施工图,绝大部分的图纸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这就需要设计者要精通设计软件和软件的计算原理。现在结构设计中用到的软件种类很多,其中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最为普及,当然还有很多应用CAD,天正,广夏结构等等。

总之,结构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并密切配合其它专业来进行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