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元日》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二单元一篇主体课文,是首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作者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诗人王安石。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诗歌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

  设计理念:

  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鼓励学生自学古诗,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字典、查词典、看画面、讨论、阅读开卷有益等方法解决。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音,并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有感情。

  2、通过查工具书、阅读开卷有益、看图等方法理解生词。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1.关于春联、诗配画的课件,音乐。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展开联想

  1、字典里“日”字可以指太阳,也可以指时间,如:一日是指一天,“元日”是哪一天?

  2、说到大年初一,就想到过年,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古时人们怎样过年的,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

  二、读古诗、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全班检测汇报,谁愿意来读一读?

  3、看屏幕抽读,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不懂的想办法解决:

  4、教师范写生字。

  5、把听音乐的感受带进诗里读,男生读——女生读——打着节拍读

  三、看画面,明诗意,悟诗情

  再看这首诗,你都看到哪些画面,让我们大家和你分享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1、你看到了什么?一岁是指?

  2、除是什么意思?除夕之夜还能听到什么?

  3、相机补充除夕之夜放爆竹和守岁的故事。

  4、读诗句,感受除夕的热闹。

  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看到了那一幅画?

  2、相机补充屠苏的相关资料。

  师:酒是暖的,还有什么是暖暖的?(合家团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暖洋洋的)

  3、体会“入”字再读,这幸福的时刻,如沁人心脾的屠苏酒,人们沉醉在节日的喜悦中。

  4、再读,把你的体会送到诗句里。

  千门万户曈曈日,

  1、你给我们看的这幅图是?

  2、“千门万户”还可以说……瞳瞳日是什么样的日?

  3、这幅画带给你的感受是——美好、详和、充满生机、希望……

  4、感受着美好、充满希望的瞳瞳日!

  齐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1、桃符是什么?金钥匙找到答案勾出来。

  2、教师随机补充桃符资料。

  3、换桃符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走进王安石。从哪个字眼能体会诗人心中的企盼抽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抽背——齐背——

  5、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情景,每行诗句都写了过年的一种仪式,

  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1、贴春联:(随即渗透春联知识)

  上联:一夜连双岁 下联:五更分二年 横批:辞旧迎新

  2、对联:

  上联:莺歌燕舞春无限 下联:雨调风顺岁有余

  3、师生对对联

  4、作业:

  认真书写“爆”、“苏”、“换”、“符”四个生字。

  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收集春联,和同学交流欣赏。

  板书:

  12、过年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换 符 辞旧迎新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8个,绿线内的个3生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拟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大幅情境图;每个学习小组一幅情境图和词语卡片;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郊外、去田野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大幅情境图)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四周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四组词语。(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刚才这些词语是语文书上《识字1》的内容。(板书:识字1)打开书,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小组中的同学帮帮忙。(学生自由读)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请小朋友开火车读,好吗?(小组内开火车读)

  4.生生互动,游戏内化。

  小朋友,刚才我们在柔柔的春风中,在柳树的绿叶中,在布谷鸟的叫声中,在花儿灿烂的笑脸上找到了美丽的春天,你能把这些词语贴到它的朋友身边去吗?请拿出词语卡片,同组的小朋友互相合作,来贴一贴,贴好后再一起读一读,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正确。(播放《春天在哪里》的磁带)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

  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小朋友,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多美呀,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小朋友珍惜春天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2.课后,小朋友去找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成语,读一读。班队课上我们一起来交流,看哪组小朋友找的最多。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2.认识3个新偏旁。(“日”字底,“木”字旁,草字头)

  3.学生看笔顺图自学生字,描红课本上的生字。

  4.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

  5.说说书写注意点。

  6.教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

  7.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

  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 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

  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

  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

  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达·芬奇学画画,老师先让他画鸡蛋这件事展开记叙,重点记叙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内容含义比较深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白板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字8个,会写字11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习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鸡蛋”。同学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鸡蛋)细心的你一定认识“鸡蛋”两个字。

  鸣蚕鸡蛋

  2、写“鸡蛋”。学习本课中两个生字。

  3、画“鸡蛋”。现在我们不但会认“鸡蛋”两个字,还能正确书写。如果老

  师让你画“鸡蛋”,你会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生各自发表意见)

  二、学习新课

  1、认识达芬奇。

  有个叫达芬奇的人,他认为画鸡蛋很容易。谁是达芬奇?读了这段文字,你就会有所了解。(白板出示)

  五百多年以前,有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预设:

  生1:“五百多年以前”是告诉我们时间。

  生2:“意大利”是告诉我们国籍。

  生3:“著名的画家”是告诉我们他的身份。

  这段文字按“时间——国籍——身份”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你能不按这样的顺序,也介绍介绍达芬奇吗?

  过渡:了解了达芬奇,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是怎样画鸡蛋的呢?

  2、读文,认字。

  (1)自读课文。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力争做到不加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段读文。

  (4)检查词语,并仿写。

  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5)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

  学生运用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人物事件我们应该从达芬奇画鸡蛋这件事中知道什么道理呢?学文后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内容概括得更完整。

  3、学习达芬奇画鸡蛋的过程

  (1)白板出示“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他画得(xxxxxx)”。①理解“不耐烦”。

  ②找出“不耐烦”的具体表现,指导朗读。③扮演达芬奇,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听了达芬奇的话,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这就错了。”

  (2)实物演示,得出结论。

  (3)老师为什么总让他画鸡蛋?找一找,读一读。

  ①指导朗读,突出“准确,熟练”。②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白板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教导,(xxxx)画鸡蛋”。

  想象、补充句子:,他在用心地画鸡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要从基础学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事件+道理的方法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

  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板书:太阳)

  2、交流太阳

  师:说说你了解关于太阳的什么内容。学生交流。

  师: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通过学习课文,去揭开太阳的奥秘。

  3、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知识的文章,也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而且要学习写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识字正音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2、学习生字词。小老师带读。相机正音。多种形式读词:分组读词,一个词读两遍。打乱顺序读。

  3、练习写“繁”字,师作指导。

  4、交流: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相机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三、读文品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思考:太阳有哪些特点呢?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远、大、热)

  a、学习“远”的特点

  1、师: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太阳的远的特点?

  学生汇报: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这句话是怎样把太阳远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3500年,飞——二十几年。

  2、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你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

  师:对,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种说明方法称为列数字。师板书:列数字

  3、比较句子。

  a、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太阳离我们很远……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很远;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长时间。

  你觉得这样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生:这样写不好,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

  师小结: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种说明方法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4、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生:写神话故事、举例子

  5、师:这一段在描写太阳的时候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为什么不以从“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开头呢?

  交流:a、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B、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6、齐读该段。

  b、学习“大”的特点

  1、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太阳的大的特点?

  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2、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师: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3、出示关联词练习:

  a、()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b、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c、(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c、学习“热”的特点

  1、学生汇报: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生: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哪个词表示不确定?“估计”

  能去掉“估计”这个词语吗?为什么?(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估计”一词的妙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2、还有哪里体现出太阳的“热”?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仭。

  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四、语用模仿

  1、师: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老师还带来了一段使用说明方法介绍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你能从中看出月亮的特点吗?(远、小)

  2、口头练习

  运用说明方法说一说:

  a、天气很冷或很热

  b、火车行驶很快

  c、这栋楼很高

  d、鲸鱼的身子很长

  ……

  五、归纳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

  (1) 教师导问: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 )和( )之间发生的事。( )总丢文具,( )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 )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

  (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适时正音。

  (4)游戏 “闪电读词” :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7)轮流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预设: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找”字。提手旁加一个“戈”就念”找”。

  生2: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找”字。“拍”字右边的“白”换成“戈”就是“找”。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6)小组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通过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轮流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字。“闪电出字卡”游戏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巩固生字。

  三、写字指导

  1.教师课件出示“文”“找”“办” 3个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边指导边示范,注意占格位置。

  文:注意最后一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要和横相接。

  找:右边的“戈”字, 第一笔横向右上倾斜,第二笔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办:教师书空示范,起笔是横折钩,不要和“为”混淆。

  3.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抓住写字的指导重点,有的放矢,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1.教师导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3.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强调平实、扎实、不花哨。所以,课后总体感知内容,以及对识字方法的复习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对识字教学更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又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成语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她的风采。

  二、赏析——有理有据。

  1、回忆一下,六年级积累与运用中所学过的成语。你知道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估计学生回答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含有叠音词的成语,含有方位词语的成语…… )(板书——类型)

  2、对对子游戏:

  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

  抖擞抖擞——舒活舒活

  无边无际—— 一心一意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遥遥相对

  千里迢迢——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三心二意——七上八下

  3、师: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暴跳如雷 唇枪舌剑 掌上明珠 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 鼠目寸光 掌上明珠 暴跳如雷 挥汗如雨

  4、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 怒发冲冠 响彻云霄入木三分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

  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

  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5、齐读上面8个成语。

  6、小结: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元日》教学设计3.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曈曈、桃符,掌握学习方法。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二、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2、歌曲《过大年》、喜庆的图片,用以课前渲染气氛;

  3、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应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吗?[板书:过年]我们说的“过年”指什么时候,谁知道?[板书:春节正月初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在书上96页,打开书。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小老师教读生字。

  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给已经能够认读的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

  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学生发言时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瞳”、“符”的读音。)

  齐读生字。(出示所有要认的生字,去掉拼音。)问:你还会读吗?先自己试试,然后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在组内抽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比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小朋友先组内练读,老师再多形式抽读生字卡片,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元日》教学设计3》。)

  3、出示词语卡片:(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1)男女生赛读;

  (2)质疑问难。哪个词语你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4、引导学法。有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那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指名发言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三、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1、品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品读“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那就让我们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的年俗,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中的两幅春联:

  福满人间,春回大地

  笑饮丰年酒一杯,喜看迎春花千树

  指导学生朗读后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感受几幅春联的意蕴,感悟民俗文化的美妙。同时也是为朗读指导奠定情感氛围的基础。)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人们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方式。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先指名读,再齐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三、重点难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四、教法教具:从理解题目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及说明顺序,透过相关词句,理解课文用词准确严密、通俗易懂的特点。

  投影、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再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4、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5、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完成钢笔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课的生字,读通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齐读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什么是“孪生兄弟”?(同一胎出生,双胞胎)“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长相相似)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排比句)

  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火星与地球之间极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孪生兄弟”。

  (指名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孪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

  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说为什么课文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吗?

  (因为……,所以人们把火星称为……。)还可以怎么说?(人们之所以把火星称为……,是因为……。)

  3、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课题。齐读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孪生兄弟”上为什么用引号?( 相似 表示特殊含义。)

  课题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解释说明)

  4、过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们也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那么这种推测有没有依据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推测是有依据的。

  (1)“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愿意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朗读第一句。

  (2)“20xx年3月以后,人们通过……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

  看来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的,大胆的想象推测离不开科学严密的研究认证。

  2、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三、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来,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由读读3-5自然段,找找答案。用“——”画出

  2、指名说。课件出示。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3、这两句话中的“也许”、“可能”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4、哪个自然段讲了彗星和陨石风暴?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经常发生)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

  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

  (“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能说明当时太阳系内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5、火星上的水还有什么来源?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读着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请写一写,也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词语:

  浊浪滚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一泻千里……

  指名读写的话。

  四、学习七、八 自然段

  1、地球上的水留了下来,而且孕育出来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自由读7、8自然段

  2、指名说。 用自己的话说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七、板书: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 同样

  水 生命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翠鸟》一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和准确的用词进行了说明。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周围,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体会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法,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

  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翠鸟的外形美丽这一部分,咱们一起来看着屏幕上的图片背一背这一自然段。

  齐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是对翠鸟外形美丽进行的描写,那翠鸟在动作上又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五课《翠鸟》。

  二、写法感悟

  师:打开书,默读课文2到3自然段,找出描写翠鸟动作的句子,用浪线画出。再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了翠鸟动作的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

  师:翠鸟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快、灵敏。

  (板书:快、灵敏)

  学生汇报:

  师:你从哪看出来翠鸟的动作快、灵敏?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汇报1: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翠鸟的动作非常快)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比如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疾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

  师:还有吗?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你对比来读一读,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自读感悟。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

  师:鸣声是什么意思?

  生:叫声。

  师:什么样的叫声?

  生: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叫声是鸣声

  师:从一个鸣声就让我们感受到翠鸟的声音好听了,(板书:鸣声)作者的用词可真准确,那翠鸟是怎样贴着疾飞的?用你的手当做翠鸟,把桌面当作水面,你能演示一下翠鸟是怎么飞的吗?

  学生演示。

  师:一边表演一边读,贴着水面疾飞

  生表演读*2

  师:这样贴着水面疾飞能体现出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生:灵活、速度快。

  师:你能把翠鸟的动作快、机灵读出来吗?

  出示完整句子,试读、指导、指读、齐读。

  小结:刚刚通过换词比较和朗读让我们理解了这个句子。这样的学习方法在以后也可以用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汇报: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课件出示。

  生:翠鸟的动作非常快。

  师:具体说说从哪感受到快的?

  生:像箭一样,运用了比喻句,可以看出来翠鸟的动作快。

  板书:比喻

  师:我们能更生动、形象感受到翠鸟的动作快。还有哪里能感受到?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请你对比读一读,和同桌读一读,说一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蹬开说明翠鸟很用力气(动作),叼起、贴着体现了翠鸟的动作很灵活。(板书:蹬开、叼起、贴着)

  师:看看作者的动词使用得多准确呀!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读、指导、齐读。

  师:你还画了哪句话?

  汇报3: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生:一动不动、注视,这些词用上了就能体现出翠鸟在等鱼时非常机敏。

  指读*1

  汇报4: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生:体现了翠鸟的动作非常快。

  师:二三自然段还有这样的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出示: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一生读句子。

  师: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翠鸟动作快、机灵,可是却出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体现了翠鸟的反映比小鱼更加机灵。

  师:是呀,小鱼和翠鸟一比,让我们知道了翠鸟的反应是多么机灵,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对比。

  板书:对比。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感受这只动作快、机灵的翠鸟吧!

  出示二三自然段,指读*2

  师:读得真不错,现在请你自己练习背一背这一部分。

  指背*1、齐背。

  三、写法提升(好句赏析)

  小结:作者写得真好,回想一下,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抓住翠鸟动作快、机灵的特点,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准确的动词进行描写。

  师:是呀,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这只动作快、机灵的翠鸟。下面,老师准备了两个小片段,自己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动物在动作上有什么特点?从哪儿能看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批画、分析。

  A小鸭子两脚叉开,把脖子使劲地向前伸得很长,挺着胸脯,撅着小屁股,左一摇,右一晃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向前走着。

  B一只羊把草叼到嘴里,嘴巴一左一右地打转,牙齿一上一下地咀嚼,好像没有牙齿的老太太。

  师:谁来先说说小鸭子?谁来说说羊?

  小结:小动物的动作特点直接说出来,别人会觉得枯燥、没有意思,如果你抓住动物的动作特点,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进行描写,别人读起来才会津津有味。

  四、写法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小鸡啄米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

  师:看清楚了吗?小鸡的啄米的动作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快。

  师:从哪里能看出它的动作快呢?下面请你仔细观察视频中小鸡的动作,用上合适的修辞方法和准确的动词来说一说。

  学生再次观察。

  师:屏幕上有一个开头,请你两人一组接着往下说。

  自由练习。

  师:谁来跟大家说一说?

  全班交流,评议。(*1)

  师:根据老师给他的修改、评价,请你自己动笔写一写。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过喜欢的小动物?课下请你用上合适修辞方法和准确的动词来描述他们的动作特点。

  五、回顾课文

  师:最后咱们背一背课文2、3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作者对翠鸟动作的描写。

  教学反思

  《翠鸟》一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和准确的用词进行了说明。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参的掌握,我确定本节课,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背诵课文2、3自然段。体会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法,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法,难点是运用本节课的写法写小鸡啄米的片段。

  所以我授课时,课文中“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一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哪里能体现翠鸟动作快、机灵的特点,通过对比换词和不断朗读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在动词使用上非常准确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也学生学习运用换词比较和朗读的方法理解句子这一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以后的学习都会受益匪浅,同样,学生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更快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所以在学生理解“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一句时,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运用换词比较和朗读的方法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和准确的动词来对翠鸟的动作的动作特点。

  在对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体会以后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写法,然后我给学生提供小鸭子走路和羊吃草的两个片段让学生好句赏析,这一部分是对本课作者写法进行学习的延伸,也为学生运用写法写好片段打下基础。对课上的小鸡啄米片段描写后,顺时布置课下作业:运用本节课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这一安排也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法再次梳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一、 复习导入

  1、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王冕的哪些事情?

  (相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读书、刻苦学画)

  3、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读文字,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二、 品读课文

  (一)自学课文,要求:

  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用“——”划出王冕孝敬母亲的句子,用“ ”划出他勤奋读书的句子,用“ ”划出他刻苦学画的句子,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圈圈划划,也可以写写批注

  (二)全班交流

  1、你找到哪些句子描写了王冕孝敬母亲,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感悟

  (1)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出示)

  A、你读的听起来很轻松,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这份轻松(闷得慌、快活些)

  B、再请一位同学大声的,轻松的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王冕是真的不想去学堂读书了吗?

  C、交流要点:安慰母亲,体谅母亲,不想让母亲为难、伤心、难过

  师:是呀,这份孝顺正是出于对母亲的爱呀!

  D、(出示母亲的一段话)母亲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母亲当时是什么心情?

  交流要点:万般无奈,不忍心,有心却无能为力

  从哪些词语读懂的?(不是、只靠、实在、只好)抓住这些词通过朗读表现母亲的心情

  请2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读出人物不同的心情

  师:看,刻画人物语言描写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

  (2)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出示)

  A、 他是怎么答应母亲的,可以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要点:母亲放心吧,一定听你的话,处处小心,每天早出晚归,自己照顾好自己,不用为我担心

  B、(理理衣服、含着眼泪)从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母亲的什么心情?

  要点:对孩子的关怀和疼爱,伤心、难过、不忍心、无可奈何

  这种伤心和不忍正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呀!

  把母亲的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是呀,刻画人物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从此,王冕白天……陪伴母亲。

  即使再累也要陪母亲,多孝顺呀!

  (4)遇上秦家煮些……回家孝敬母亲。

  是呀,好吃的都留给母亲,多懂事呀!把“总舍不得”读的慢点、

  重点就能读好(读)

  (5)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心中总是挂念着母亲,真是体贴呀!

  (6)春光明媚的时候……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对,为母亲解闷散心,真是孝顺呀!

  过渡:王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母亲的爱,的确是孝敬母亲呀!

  2、同时,他读书也很勤奋,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1)每天给的点心钱……买几本旧书。

  从哪里体会到他勤奋的?(也舍不得)

  是呀,宁愿饿肚子也要买书读,多爱学习呀!

  大家请注意“旧书“,一个旧字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旧书便宜,可以省下一些钱贴补家用——多懂事,多孝顺!

  旧书便宜,可以多买几本读——多读书,好学呀!

  抓住这两个词读出王冕的勤奋和孝顺!(读)

  (2)白天牛吃饱了……柳树阴下看书。

  一有空就看书,真是勤学呀!

  (3)他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

  长大后还是每天读,多勤奋呀!有句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呀!

  (4)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对,书是最好的老师,从中能学到很多道理!几年中他读的书可真多呀!(读)

  3、过渡:王冕不仅孝敬母亲,他还勤奋读书,多么好学呀!他学画更

  是刻苦,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1)自此以后……学着画荷花。

  一个“攒“你读懂了什么?(不容易,懂事)

  是呀,再难也要学,多好学呀!(读)

  (2)起初画的不好……没有一处不象真的。

  (起初、三个月、大有长进)读读这几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时间短,进步大)

  有怎样的进步?用哪些词语形容他画的荷花?(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同学们,从不会画到大有长进,他靠的是什么?(坚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坚持不懈,勤学苦练,勇往直前,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对呀,这些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看图,他还靠的是什么?

  (细致的观察,耐心的练习,对荷花的喜爱)

  抓住这些词,读出他学画的刻苦!

  是呀,他眼中有荷花,心中有荷花,才能把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画的如此传神!他的刻苦勤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画荷高手,他的作品也受到人们的青睐。

  (3)过渡:同学们,他怎么会从放牛娃成为一个画家呢?其实这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A、 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师配乐范读

  B、 交流:雨后景色,很美

  C、 美在哪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读,选择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好好的读一读,比比谁读的最美

  D、 比赛读,边体会(指导朗读的方法)

  (欣赏荷花图)

  (瞧,花苞上雨水点点,在阳光的照耀下,伸展着婀娜的身姿,抖开了美丽的霓装,如含笑的少女,如顽皮的孩童,如穿着粉装的仙子,冰清玉洁,妩媚娇艳,真是“花中君子来哪方,亭亭玉立展娇容”

  再看,那碧绿的大圆盘上,颗颗水珠晶莹透亮,水晶似的闪动着灵气,如颗颗珍珠,光彩夺目,真是“暖日和风香不尽,伸展枝叶碧无穷”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侯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1.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

  3.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漫画]

  图1:一个人物背影全身照片,这个人留长发,体型消瘦,旁边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阿姨,几点了?”

  图2:被称做阿姨的人,一转头,小女孩怔住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叔叔。

  提问:看过这组漫画你想到什么?

  师从同学们谈的看法中提炼出这一条:“不能带着固有的思想看待事和物。”[点评: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

  2.[出示一张牛的图片、一张鹅的图片]提问:你对它们的印象分别是怎样的?

  [点评:使学生对牛和鹅先有初步印象,进而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进行对比阅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牛和鹅》,“我”与牛和鹅发生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快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提问: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如果学生谈不到,师点拨:扳、似的、吭、束缚、掐住,边说边用出示该词,引导学生练读)

  [点评: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3.试用一段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点评: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理解课文。

  1.理解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练读课文1-4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牛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表现;请一位同学读“我们”对鹅的印象及由此带来的印象。

  (2)同位合作这样读一读。

  (3)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在学生谈的过程中用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要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谈,要谈的有凭有据。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提问点拨:牛比鹅大,为什么我们欺牛怕鹅?如果学生注意不到,引导学生注意这句话:“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理解词句含义]

  2.过渡:“我们”尤其是“我”怕鹅,可就偏偏遭遇了鹅的袭击。

  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读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提问,在学生畅谈中点拨重点:

  出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的心理很害怕,怕他们看见了会追过来。”“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从中能体会出我非常怕鹅,一点也不敢反抗。

  出示“鹅听见了,……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找出动词,体会到在我们眼里“鹅”不怕人,“鹅”大胆地想来袭击我们,我们很怕鹅。“好象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一句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练读。

  出示“这时,……拉住我不放。”找出象声词,体会到在我眼中,老雄鹅很可怕。练读。

  [点评:在学习第一部分进行了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过渡:如果是你亲眼看到这紧张的时刻,你会怎样做?

  3.师述:金奎叔来解救我了。

  (1)师生配合读8-11自然段,师“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飞快地走了过来,……鹅……,可是……老雄鹅……”

  (2)提问:在金奎叔的制压下,鹅怎样了?

  (3)分角色读金奎叔与我的对话。请同学们点评他们的朗读,理解金奎叔的话。

  4.学习课文12-13自然段

  (1)师提问“我”从金奎叔的话中,悟到什么?“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从“实在”你体会到什么?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你得到什么启迪?

  (2)这件事以后我怎样对待牛和鹅了?为什么我与牛和鹅的接触中前后情形大不相同?由此,你得到什么启迪?

  四、回顾课文,总结升华。

  师述: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描写场面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放弃”的含义。

  情感目标:感悟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伟大的人性美。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引发学习欲望。

  2.导读、点拨法:引导点拨学生自主阅读,掌握学习方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教学需要而设置,旨在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

  4.鼓励欣赏法:教师适时点评,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独特见解。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走进“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一、二两部分应是“教学目标”,可以对“三维”的要求作概要、简明的表述,避免杂乱为好。]

  教学设计

  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描写场面的方法;合作探究展开辩论,感悟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伟大的人性美。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小练笔——写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和足球有关的课文,课题是——《放弃射门》。

  师: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缺少“预测分析”,并应对如何引导作必要的“预设”。]

  二、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请孩子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师: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吗?或者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

  师: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呢?

  [重视初读课文,并能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以“疑”来自“学”,教师则以“疑”导“学”,不断推进初读。如此追寻学生学习的“原生态”,方能使“导”与“教”真正源于“学”之“需”。]

  三、直击精彩瞬间,引发学习欲望

  师:通过自己读课文,大家已经了解了这个发生在足球比赛中的故事的来龙去脉。说到足球,咱们就不能不说射门。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激情洋溢的体验,对球迷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射门瞬间!

  [在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直入重点,干净利索、不蔓不枝。]

  四、自主学习感悟,初显“放弃”含义

  师:这就是射门,让人激动,让人疯狂,让人向往。可是,福勒却放弃了射门,而且是在同一场比赛中几次放弃了射门?(两次放弃了射门)

  1.读一读课文描写福勒第一次放弃射门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勾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段,指导学生朗读描写精彩比赛场面的语段。

  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

  (1)福勒技术精湛,此球必进。同时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描写细致的特点。

  师:作者描写细致,用词准确生动,写得有顺序,仿佛让我们看到足球场上激烈比赛的场面。

  (2)西曼勇猛,不受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福勒为了对手的安全放弃了射门。

  3.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1)描写福勒球技精湛的语句。

  (2)描写福勒放弃射门瞬间的语句。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懂得课文“说什么”,更要能够品赏课文“怎么说”。而这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怎么说”,缺少了必要的具体的预设。如有哪些句子应该勾画,这些句子精彩在何处,学生可能会怎样解读,教师又该如何去启发学生品赏感悟……此乃学“语”习“文”之关键。关键所在,不可不作重点预设与生成预测。]

  五、合作探究领悟,凸显“放弃”真谛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人物在福勒放弃射门瞬间的内心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 :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同学们,老师知道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一看吗?你看: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海岛,这就是樊发稼的故乡,这里曾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孩子们,这儿美吗?这么美的景色只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最难忘的.却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芦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理念:这段导语的设计,重在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从知识的角度讲,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既给学生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1、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

  2、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描写芦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童年趣事的?

  3、指名读8——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芦苇特点的语句。

  4、课件出示: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5、那么这句话写了芦苇的什么特点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几个叠词,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6、多么可爱的芦苇啊,谁愿意读出它的可爱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上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朗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中间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此环节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合作研读,自主交流

  1、是啊,多么可爱的芦苇啊,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拟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芦苇图,多么令人神往啊。不仅如此,在芦苇丛中还有很多趣事呢?

  快速浏览11—1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吹芦叶 哨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

  2、指名读 女生读句子,男生配动作和声音注意读出欢快劲。

  3、下面谁愿意来读读第二件事,看看你又在哪句话中看到了作者的快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

  4、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吧。

  5、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

  6、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愿意来读读。

  7、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来,下面我们齐读4、5、6、7自然段。

  10、大家看,这些景色怎么样?他们和芦苇有关系吗?可不可以去掉呢?为什么?

  (不可以,这几句恰恰说明故乡很美。)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首尾照应,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1、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你给过我不少(生接:童年的欢乐。)

  2、童年往往是最快乐,最难忘的。而作者的童年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课件出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设计理念:升华主题,超越文本。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再造升华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到这儿,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家乡,我爱你)谁愿意说说你爱家乡的什么?说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心中充满爱的好孩子。

  课下请你饱含深情的,写一写你对家乡的热爱,好吗!(家乡的蓝莓、红豆、灵芝、蘑菇等等)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时,存在着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够具体明确、无法监测评估、内容不全面等表述不规范的问题,应予以规范。教学目标应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变化,其中包括教师的备课。确定并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它是教师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想情况等。由于广大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掌握得很熟练的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表述思路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 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语的主语混乱。如,“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表述,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既用“学生”做主语,同时又用“教师”做主语。如:

  1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观察周边的环境,作适当的调查访问,并查阅一定的资料,进行思考,为写作准备素材。

  2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不同形式的作文,拓展作文的题材和形式。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方面目标的表述多数比较准确,但不够具体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和没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上。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这一句中的“理解”“培养”笼统、模糊,缺少表现程度的规定。又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表述《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了解小艇的特点,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域中的作用。

  3了解小艇同威尼斯水域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表述不少是“正确的废话”,似有实无,无法监测评估。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对小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提出“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内在美”的目标。有的目标表述简直成了“教学法”类的话语,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不全面,存在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现象。又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有的课时目标在实质上与课改前没有两样,回到了老路上——只有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如:

  1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有创意的理解图画的意思。

  2根据图意,自拟题目,奇妙构想,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这个目标表述中就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且存在上述第二点所讲的问题。再如一位教师对《月亮湾》的目标表述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

  2理解课文,感受月亮湾的美。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个目标表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无法检测。

  二、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 生 能 在5分钟内, 朗 读 完课文,做到 正确、流利。

  主 体 条 件 动 词 程 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必要时,要写出达成目标的行为条件(不是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它)。如,“允许查字典”,“在课文中用线划出……”,“在5分钟内能默读完……”“在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对……的见解”等。

  2、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一堂课后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可以从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该“学会”的就不能写成“运用”。也可以把表现程度描述出来,如,“至少会用……造三个句子”,“80%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等。

  3、表述的条理要清晰,可以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次序逐条表述,也可以表现程度的高低依次表述。

  4、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在表述目标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

  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课标》的理解情况,容不得忽视,必须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衷心希望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日臻规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