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_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_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_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和往常一样,沿途游山玩水、访亲问友,因此,直到八月下旬,还逗留在润州一带。

    寒暑易节,出发时还是暑气未尽的初秋时分,不出半个来月,便是新凉乍至的中秋佳节。这天夜里,苏轼与朋友们一道登上金山妙高台赏月。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山崖之下,江流汹涌。适逢当时著名歌唱家袁在座,苏轼便请他演唱一曲《水调歌头》。袁欣然从命,他举杯望月,长袖临风,唱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歌声清越,响遏行云。优美动人的旋律,空灵蕴藉的意境,令所有的人深深陶醉。歌罢,苏轼情不自禁在月下起舞,当时月色如昼,清影徘徊,他笑着对大家说:()“这便是神仙境界!”

    过了中秋,苏轼继续前行,经泰州,过扬州,抵楚州,九月初到淮口,不巧遇上大风,整整三天无法开船。舟中无事,便与儿子谈诗论文,消遣时光。这天,苏迨凭窗而立,心有所感,写下一首《淮口遇风》诗请父亲指教。苏轼读后,十分高兴,立即步韵和诗一首:

    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

    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

    养气勿吟哦,声名忌太早。

    风涛借笔力,势逐孤云扫。

    何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

    君看押强韵,已胜郊与岛。

    ——《迨作 <淮口遇风> 诗,戏用其韵》

    诗歌以杜甫的儿子宗武(小名骥子)相类比,以陶潜的儿子作反衬,盛赞苏迨才气不凡,大有胜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之势。不仅如此,他还将诗歌寄给远方的朋友:

    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子由过彼,可出示之,令发一笑也。

    ——《与杨康功》

    字里行间,欣欣得意之情难以自抑。

    行旅之中,岁月如梭,到达海州时已是十月。经海州,过怀仁县,翻过常山,便进入密州境内。阔别十年,旧地重游,苏轼不禁有些激动,他说:

    我是胶西旧使君。

    ——《怀仁令陈德任新作占山亭二绝》其二

    可是,仰望常山,高峻耸立,像一个兀傲的老人,丝毫也没有相识相亲的意思,令诗人满腹怅然。

    然而,山水无情人有情,密州的父老乡亲并没有忘记这位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苏轼将要重过密州的消息早已传遍了全境,所到之处,人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争先恐后地献酒祝寿。他们欣喜地看到,十年过去,苏轼虽已不复盛壮,却依旧精神矍铄。那数千名在大饥荒中幸存的弃婴,如今都已长成了健壮的少年,他们一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端详这位从小就听父母每日念叨的救命恩人。父老的盛情令苏轼极为感动,在《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中他写道:

    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

    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几时还。

    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

    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

    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

    现任密州知州霍翔在超然台上置酒款待苏轼一行。重上超然台,当年镌刻在台上的《超然台记》、《和潞公》等诗文依旧保存完好。触抚旧迹,感慨万千。此时日已西斜,纵目远眺,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对面的山峰,宁静而辉煌。酒筵之上,苏轼回忆起十年前那一场可怕的蝗旱之灾,殷切地嘱咐霍翔,利用当地的水源,发展农田水利,以防患于未然。

    匆匆告别密州,苏轼沿海东进,于十月十五日抵达登州。登州的百姓早已闻讯赶来,迎接这位名重天下的新知州,船边岸上,人山人海。苏轼刚一踏上陆地,便见几位年长的父老迎上前来,打头的一位双手举杯,对苏轼说:

    “苏大人,您为政爱民,能像马使君一样吗?”

    马使君即当时名臣马默,他曾于熙宁初年出任登州知州,政绩卓著,深得吏民爱重。父老的期望令苏轼热血沸腾,他郑重地接过酒杯,说:

    “吾当勉力而行,不负众望。”

    上任伊始,苏轼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他敏锐地发现了有关军政与财税的两大弊政,正当苏轼准备大展宏图,尽心尽力为登州百姓办实事,却又接到朝廷以礼部郎中(中央负责礼仪、祭享、贡举等事的机关的主管官)召还的诏令。但是,在还京的途中,他仍一连写了两道奏章:《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乞罢登莱榷盐状》,提请朝廷重视登州的海防,减轻人民负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