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要点分析
(一)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
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二)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三)新的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
对新的社会阶层,党和国家已经作出明确的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可以说是一个总体的定位。其中大多数人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少量成为私营企业主的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红色链接
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1]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目前全国私营企业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大约1000万人左右。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
新社会阶层的八大特征
第一,许多人是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分离出来的。
第二,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
第三,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
第四,该阶层聚集了中国大部分高收入者。
第五,职业和身份具有较大不稳定性。
第六,他们的政治诉求逐步增强。
第七,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中共人士。
第八,新社会阶层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
在中共十六大代表中,以民营企业家代表身份参加会议的人只有几位,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现年39岁的蒋锡培,12年前创办企业,11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远东集团拥有12家核心企业和控股公司,总资产约12亿元,其产销、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32%的快速增长。蒋锡培于1996年任远东集团党委书记,2002年任远东集团党校校长。他曾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1990年,蒋锡培率领家人办起电工器材厂,奠定后来远东集团的电线电缆主业。此后,这家私营企业先后进行了4次重大的经营体制改革。而这些改制实践又往往走在理论前面。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蒋锡培迅速把企业改为乡办集体企业;1995年,率先在苏南从募集员工股入手,推行股份制;1997年,积极吸纳中国华能集团等4家国有企业参股控股;2001年,果断回购国企股权,改组成立产权明晰的民营股份公司。近年来,蒋锡培又带领企业跨行业跨国发展,不久前收购了上市公司青海三普药业27%的股权,最近又在美国注册合资公司。
蒋锡培说:“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作为党员的民营企业家,既要带头致富,更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我18岁的时候,人生目标不过是挣到5万块钱。在经过9年的个体经营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我创办企业,12年间,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改变了,想得更多的是造福百姓。现在公司吸纳2000多人就业,公司里有上百人的家产超过百万元,成了百万富翁或是千万富翁,还在当地和一些贫困地区大量出资支持公益事业。我们现在不怕当有产者,还要争当有产者。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新的社会阶层纳入中国统一战线[3]
2006年7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是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一次统战会议。会议立足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6年的实践,着眼未来15年的前景,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统战工作作出了部署,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理论政策。
明确新社会阶层人士20字工作方针
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理论和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阐述了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是明确了“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强调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是提出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坚持以社团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活动为抓手,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统一战线呈现四大新特征
会议认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
广泛性是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统一战线团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包容性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
多样性是指,社会各方面成员在根本利益一致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社会性是指,统战工作已经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由大城市拓展到中小城市,由公有制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单位,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
首次提出新阶段统战发展目标
会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
这个目标是:全面加强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推动新世纪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和睦,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协调,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
【注释】
[1]《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11月11日。
[3]《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2日,第4版。
上一篇:《太平经》与五斗米道
下一篇:误差修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