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立 卫新华
今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但工业用电量增速为4.6%;工业用电量增速与工业增长相比明显偏低,出现“不同步”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媒体和专家据此对我国工业增长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最近,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不同步”的主要原因。
第一,经济周期性原因。工业用电量是和经济发展周期紧密相关的。在我国工业用电结构中,重工业用电比重较大,尤其是化工、建材、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的32%,占工业用电量的一半左右。这些行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对经济变化反应比较敏感。在经济下行时,高耗能行业率先收缩,用电量减少。由于高耗能行业电耗水平高,而单位电耗创造的增加值较少,因此在经济下行时,电量下滑要大于经济下滑速度;反之,在经济上升时,电量上升速度要大于经济上升速度。同时,还要看到,在经济扩张期,企业设备高负荷运行,低能效设备普遍使用,单位增加值能耗增加,用电量上升较快;在经济增速放缓或下行时,低能效设备率先淘汰或闲置,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用电量下滑更快、更多。今年1—5月,上述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4.6%、2.5%、4.2%、6.7%;而同期四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9%、11.5%、10.1%、13.0%,这也证实了以上的分析。
第二,统计口径差异原因。二者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在经济统计中,月度工业增长率反映的是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即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增长率,虽然它能够大致反映工业增长的趋势,但约占工业企业总数的80%的规模以下企业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因此,经济统计的工业增长并非全部。而工业用电量是中电联按全口径统计的数据,包括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在经济下行时,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首先受到冲击,部分企业停产关闭,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停产关闭较少。反映在用电量上,由于中小企业关闭停产,用电量大幅减少;反映在工业增加值方面,由于只统计规模以上,变化就相对较小。
第三,电力行业自身原因。电力行业自身也是用电大户,其用电量计入工业用电,约占工业用电量的15%。火电厂用电率一般为6%,而水电厂用电率仅为0.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今年1—5月,水电发电量大幅增加,同比增长18.3%,而火电仅增长2.9%,由此电力行业用电减少23亿千瓦时,占工业用电增量(655.3亿千瓦时)的3.5%,拉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0.12个百分点。
第四,节能和技术进步原因。近年来,技术进步和节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创造相同的增加值消耗的电能比以前有所降低。今年一季度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拉动了工业较快增长。
第五,核算方法原因。一方面,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电量是一个数量概念,而工业增加值是不变价格概念。用电量只能推算工业总产量,而工业增加值还受到工业出厂品价格和中间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增加值统计的偏差。按照统计方法,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计算方法是:将全国工业划分约190个行业中类,以中类为基础,用本期的产值乘以上年度的增加值率,得出本期的增加值,然后计算增速。以此为基础,再推算工业大类、工业门类以及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这种计算方法,如果在经济运行比较平稳的情况下,能够较好的反映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情况,但在经济运行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较大的误差。比如,今年经济继续下行,增加值率会更低,增加值也更少,但以上年度的增加值率计算,这个增速可能不会下降太多。总的看,这种核算方法得出的数据,在工业上行时可能比实际偏低,工业下行时可能比实际偏高。
另外,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历史上也出现过用电量与经济增速“不同步”的情况。如德国1991年、1992年,日本2001年、2003年、2004年,美国2001年,法国1997年、2001年、2006年,加拿大2006年,韩国2001年,也都出现过国内生产总值正增长而用电量负增长的情况。
总的看,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用电量与经济增长数据出现一定差异属正常现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用电量和工业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也处于合理的区间,工业增长的数据是基本真实可信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测度经济增长与用电量增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统计口径、工业结构、发电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需要设计一个科学的数学模型,从工业行业整条产业链中,分段梳理计算,这就需要整合统计、工业、电力等方面的人才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加强用电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为经济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2013年7月5日
上一篇:《史记》的体例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