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小心拉虎皮作大旗的把戏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心拉虎皮作大旗的把戏

    

    1999年5·19行情以来,受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影响,科技题材成了中国股市里最时髦的题材。5· 19行情里科技股一马当先,2000年更是大显神威,不管是什么公司,只要挂个科技的招牌,就都得到市场的大炒特炒。当时许多股评人士把科技题材吹上了天,认为可以不论业绩多少,不管市盈率高低,只要有科技题材,股价就会无限制地上涨,亿安科技涨到126元不为过;清华紫光超过100元还潜力无限……许多投资者也认为,过去炒作的题材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跟风炒作,十次有九次上当。现在炒的是全世界都一致叫好的科技股,应该是一炒一个准。偏偏事与愿违,仅仅半年之后,所有的科技股都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并且不管股评人士如何千呼万唤,不管股民们如何呼天抢地,科技股至今还没有走出下跌的阴影。众人一致看好的科技题材,为什么也这么快就变脸呢?

    其实,我们不妨先看看所谓的科技股。打开深沪股市的行情表,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股票的名称后面都带有“科技”二字。如果是新发行的股票,则千方百计都要与科技挂上钩,而如果是过去的老股票,则也纷纷改名科技股。如深锦兴改成亿安科技,五一文改成创智科技,天一泵业改成天一科技,湖北川绳改成福星科技,飞龙实业改成金荔科技,康达尔改成天科创业,天歌集团改成天歌科技,北海银河改成银河科技,同仁铝业改成东盛科技,兰花股份改成兰花科创,其他还有明天科技、鼎天科技、大众科创、英豪科教、东盛科技、富邦科技、东风科技、百隆科技、创元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倘中国股市真的全部被科技占领了,那确实是一件大幸事。不过改个名字容易,真要对得起科技二字,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北京比特”改为“比特科技”,“漯河银鸽”改为“银鸽投资”后,无论从公司素质还是股价在二级市场的表现看,似乎并没有重新做人的感觉,最多是“换汤不换药”而已。至于改名为“金荔科技”的湖南飞龙实业,则虽然赶了科技的潮流,却似乎没有沾到多少光,1999年每股亏损高达0. 826元,不得不纳入ST的行列。

    科技是好的,但不等于在公司名称中加上科技二字就表明是高科技企业了。印象中微软、英特尔等著名高科技公司名称中并没有加上科技、高科技等字样,但丝毫不影响其在人们心目中的高科技企业形象。东大阿派、清华同方等股票名称中也无科技等字样,不是照样得到市场对其高科技股的认同吗?倒是一些所谓科技股,即使加上“科技”两个字,也改变不了垃圾股、亏损股的实质。以为换了个科技的名字就“科技”了,实在是荒唐。不过,上市公司的算盘却打得精,他们虽然“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但毕竟蒙骗了数以万计的股民,使他们满腔热情地去投资“科技”。结果年报一出来,亏损一大截,股价立即大跌。

    “科技”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上市公司拿来抹在脸上的化妆品,对于这一点,上市公司的老总们要认识,股民更要明察。毫无疑问,在这眨眼之间冒出的这么多科技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冒伪劣品。有的公司与科技一点也不搭界,但也起个什么高科的名字。他们虽然冠之以“××科技”或“××高科”,实际上却是“假科技”、“伪科技”,其目的在于蒙蔽投资者。对此投资者不能不多加小心,就像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一样,股市里也不能以“名”取股。有些股票名称,你凭经验是无法辨别其真实含义的。

    股票改什么名字,这是上市公司的权力,但现在一窝蜂地都叫“科技”,这显然有打科技的招牌误导投资者操作之嫌。如果投资者不认真辨别,认为叫科技的股票都是好股票,都值得投资,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使是货真价实的科技股,它是否就一定会利润猛增,股价猛涨,那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未知数。像亿安科技,每股0.255元的利润却炒到126元,这难道是“科学”的吗?还有一大批科技股,股价已经被炒到四五十元的高价了,但还有股评一味地鼓动股民跟风买进,这不是把散户往陷阱里推吗?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是亿安科技还是清华紫光、海虹控股,哪一只高价科技股的股价没有拦腰斩掉一大半呢?跟风的散户又怎么不亏得一塌糊涂呢?看来,“科技”也可以成为炒作的题材,也可以成为散户的陷阱。

    为科技题材炒作推波助澜的是许多股评人士,他们不认真分析科技题材的实质内容与现实意义,片面地看待纳斯达克市场的非理性暴涨,从而一味地鼓动股民参与炒作,结果误导了许多股民。当时他们煞有介事地说要给股民“洗脑”,说发展股市要有“新概念”。据他们称,新的股票投资理念,是首先制造概念,启动股市,带动新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比如先制造一个“网络新概念”进行炒作,以概念启动股价,以股价筹集资金,再将资金投入网络产业,获得高收益后又再使股价上升。他们提出,要打破传统的业绩、增长率、市盈率等股票评价标准,而要注重炒未来,炒成长性。比如大多数网络公司表面看起来都是在玩烧钱游戏,实际上都是在忙于构建通向未来的收费桥梁,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关注人数。因此,对于网络股,不能采用传统的投资理论,考虑什么市盈率、净资产、派息率等。

    实质上,这种炒概念的观点,早在60年代就在美国流行过。60年代的最初岁月,增长股票,特别是那些与吸引人的技术相联系的公司的股票,远远胜地过标准的蓝筹码股票。华尔街渴望投资于宇航、速调管、半导体、光学扫描器以及其他深奥的仪表装置。由于有这种高涨热情的支持,这些行业的股价猛烈上升,市盈率急升。例如1961年狂潮达到顶峰时,一家新计算机数控公司的股价为前一年收益的200多倍。当时整个股票市场完全疯狂,投资者偏爱市盈率为60 ~ 80倍的高价股票,而那些具有良好的收益前景、市盈率为10 ~ 20倍的股票却遭冷遇。在这种狂潮的推动下,即使那些大型的、有一定技术基础而且经营良好的发展中公司,其股价亦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投资者投身于疯狂投机时,新发行股票狂潮出现了。一些公司的创办人为急于满足投资者对飞腾的60年代“太空”股票的无止境的渴求,成打成打地创设新股票。在狂潮期间,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可与南海气泡骗局相提并论。

    投资者对发行股票的公司制造什么并不真正关心,只要公司名称听上去是电子方面的且带有深奥含意即可,即使有些企业与电子工业毫无关系。因此公司名称非常重要。例如美国音乐集团公司的业务仅是上门销售唱片和唱机,而在公开发行股票前将其改为太空音响公司,股票按每股2美元向公众出售,在数周内涨到每股14美元。

    肥皂泡吹大了终有破裂的时候。1962年初,股票市场开始出现混乱。5月份,可怕的抛售浪潮爆发。1961年升幅最大的股份,有小型商业投资(业务是投资于非上市公司,享有税收优待)、保龄球类、贩卖机器类股份。1961年小型商业投资公司超过200家,其中50家由公众人士持有,投资者将股价推至半天高,但在1962年都大跌收场。一些增长股票,甚至最优等的股票,也受到牵连,其下跌幅度比一般市场大得多。

    中国股市的高科技股热和网络股热,固然与美国60年代的这场风波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这其中也有相当多的泡沫成分。一些科技股股价炒得过高,市盈率上百倍甚至上千倍,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如何变化,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却永远不会改变。投资就是要有回报,投入网络股也好,投入钢铁股也好,其投资的本质是不可能改变的。你投入1元钱,就必须有产出,2元钱的投资回报肯定比1元钱更诱人。不赚钱的投资,是不可能有价值的。单纯的题材炒作,炒不出业绩,也炒不出效益。一味地迷信题材炒作,而不脚踏实地地保持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则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公司受损失,股市受打击,股民赔本钱。

    就像泡泡吹大了必然破裂一样,股市投机炒作太过分了必然引发股市的震荡。投资银行家保罗·沃伯格早在1929年2月就曾预言:“投机性过度扩充无一例外地以过度收缩和困境收场”。遗憾的是贪心和狂热,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2000年以来,美国股票市场上演高台跳水,尤其是作为新经济标本的纳斯达克市场暴跌,纳斯达克指数从5078点的历史高点一路下跌到2001年的1800多点,下跌幅度在60%以上。几家开创全球网络世界的互联网先驱,也跟着栽了跟头。雅虎的股价滑落了50%,亚马逊跌幅更大,达60%。美国股市财富因此缩水5万亿美元。

    但是,就在许多投资商们欲哭无泪之时,华尔街却有一个人气定神闲。他就是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在美国人眼中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成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30年来,这家公司的资本年平均盈利率达到24%,其股票是全球股市上最贵的。但是,两年前科技股和网络股炒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这家公司也曾经黯然无光。当时许多股市投资者对科技网络股几近疯狂,但巴菲特不愿冒险,他宁愿与这类股票擦肩而过。那时候人们对巴菲特颇多微辞,但巴菲特并未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他的投资观点是,不听信谣言,不赶时髦,不迷信所谓的“新经济”,而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的得失。至于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高技术公司,巴菲特总是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的爱好就是寻找可靠的股票,把它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1969年,美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扬。但巴菲特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距离。他往后缩了,再也找不到想要买的股票。于是他决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属于每个股东的股份都还给他们。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股市下跌。果然,到70年代初,股市开始动荡,华尔街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一个迅速下跌。这时候,巴菲特开始出击。他新建了伯克希尔·哈撤韦公司,并使它在几年之内,成为可口可乐、吉列、《美国快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新世纪初的情况同当年有相似之处。网络神话破灭带动整个股市走低,但却给巴菲特带来了再创奇绩的机会。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巴菲特控制的上市公司却逆势而上,2000年大赚33亿美元!巴菲特将投资科技股的人比喻成参加王子舞会的灰姑娘,他说这些投资者都想在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及时离开,但可惜的是,投身于科技股,就意味着他们的时钟没有时针,这些投资者将很难掌握合适的退出时间。

    投资的终极目的无一例外是追求有益回报,这无论是投资科技股、网络股还是钢铁股、重组股都是一样。如果不考虑效益,盲目哄炒,最终只是浪费资金、浪费资源,于个人无益,于社会无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