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唐朝藩镇:乱自上作
原文
李林甫欲断节度入相之途,卒启禄山范阳之乱,真所谓“一言丧邦”也。顾藩镇之祸,绵延而不可解者有二,曰称留后,曰军中拥立。而是二者,皆自朝廷发之。开元十五年,以萧嵩为河西节度副大使。嵩本鹑觚小吏,以才干为王君彝腹心,至是代君彝节制,此则他日留后之端电。乾元元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裨将李怀玉杀玄志之子,而推侯希逸,朝廷即授以节,此则他日军中拥立之渐也。要而言之,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二语可尽藩镇之弊。 ——《藩镇之弊》
张燧在这里主要讨论唐朝的藩镇之祸。
他指出,导致唐朝藩镇问题绵延不绝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宰相李林甫断了藩镇将领们的进取之路。藩镇的前身是边镇节度使,唐朝沿用隋朝的制度,在边防重地设立总督或者经略,统管该地区内的所有兵力。不过,有时候由于战争或者其他需要,也兼管政治、经济事务,因为长官在任命之初,往往会被赐予旄节,因此也被称为节度使。到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发展到唐玄宗,帝国一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而其中安禄山一个人就占了三个,分别是河东节度使——统兵五万五千;范阳节度使——统兵九万一千四百;平卢节度使——统兵三万七千五百,算一算,他手下掌握了约二十万人马,是九个节度使总兵力的一半多。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他能够很快打下长安,原因也正在这里。
这九个节度使位尊权重,他们守卫着帝国的边疆,有很多立功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而进入中央当宰相。李林甫做宰相,文臣们斗不过他,自然不担心威胁到他的相位,但边疆局势瞬息万变,保不定哪天哪个节度使跳出来跟他争夺相位,于是,他便对皇帝说,那些节度使都是武将,是一些粗人,宰相这种活他们干不来。所以,有了功劳可以给他们赏赐,给他们多管些土地,但就不要让他们入朝为相了。玄宗想想也是,就同意了。
就这样,原来边将入相的路被堵死,节度使们大都很郁闷,其中最郁闷的还是安禄山。有一次玄宗召安禄山入朝,本想拜他为相来着,结果李林甫又搬出以前那一套,硬是把玄宗堵了回去。于是,玄宗便一再给安禄山加官晋爵,结果让他掌握了大唐一半多的精兵。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而也正是因为这次叛乱,形成了一直困扰唐帝国的藩镇问题。
安史之乱打到后期,变得越来越混乱: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又被安禄山大将史思明杀了,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了。然后唐代宗继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大败,逃到莫州。莫州守将田承嗣投降,把史朝义的母亲及妻子献给代宗,史朝义只好逃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又投降,史朝义没路可逃了,于是自缢于树林之中。
唐代宗对这些降将很宽厚,他任命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之前投降的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这三个节度使管辖的地域主要在2017-02-17 的河北一带,简称河北三镇。正是这三镇奠定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基础。这三镇的实力在叛乱后基本被保留下来,没有被削弱,而朝廷自乱后以安抚为主,自然让他们得以趁机巩固自己的势力。不久之后,他们便擅自在管辖区域内设置官吏、将佐,征收赋税,成了典型的国中之国。朝廷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慢慢地,不仅仅有河北三镇,帝国的其他地方也出现类似的“割据”,如位于山东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已,位于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李灵曜,位于安徽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等。
按道理,这些藩镇是朝廷任命的,因此只要节度使一死,朝廷便有权力另派节度使,从而把他们置于朝廷控制之下,然而只是说来容易。这些藩镇的权势人物自有高招,而朝廷一时的考虑不周正好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从而失去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利时机。
藩镇节度使被朝廷征召入朝,往往向朝廷推荐亲信担任留后,朝廷往往不得不同意。这种行为肇始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当时玄宗任命萧嵩为河西节度副大使,王君彝入朝,他便代理节度使职务。藩镇节度使死了,部下的将士们往往拥立一个自己信服的人作为新的节度使,朝廷鞭长莫及,也只好承认,而这种行为可以追溯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了,裨将李怀玉领兵杀死王玄志的儿子,并推举侯希逸为节度使,朝廷什么都没说,便授予侯希逸旄节,这给其他藩镇树立了一个榜样,于是这种事情便出现得越来越多,而朝廷自然是一概承认。
这就是导致藩镇问题一直困扰大唐帝国的另外两个原因:节度使推荐留后和军中拥立。士兵骄纵便驱逐主帅,主帅实力强了便背叛朝廷,藩镇正是这么一回事。而这种状况的形成,完全是中央政府纵容的结果。
上一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借景篇
下一篇:全国交通安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