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CAS)是为在寒冷情况下红细胞发生凝集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冷凝集素是15.2~19S巨球蛋白,即IgM,相对分子质量约100万。正常人血清中仅含少量冷凝集素(0℃时为1∶4~1∶28)。在正常滴度时,10℃以下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0℃时为最强。高滴度时,较高温度亦可发生凝集。凝集过程不需补体参与。目前认为IgM有较高的抗原结合价,常常针对红细胞膜的Ⅰ/Ⅰ抗原系统,使红细胞产生凝集,阻塞微循环所致。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无任何原因者为特发性CAS。继发性CAS常见于血吸虫病、绦虫病、疟疾、非洲锥虫病、肝硬化、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急性型多与感染性疾病有关,慢性型多与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二、临床表现
常在冬季发病,暖季症状消失。其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血液冷凝产生的“手足发绀症”。典型的病史是患者在冬季长时间滞留于室外冷空气中后,其暴露部位如鼻尖、耳轮、面颊、口唇及指趾部皮肤出现发绀以至灰白,可有麻木感、刺痛,触、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但暖后皮肤至灰白转发绀而变红恢复。有时可发生皮肤坏疽和寒冷性荨麻疹,但不常见。
另一种症状是溶血性贫血,不如手足发绀症那样突出和多见。贫血程度轻至中等度,冷凝集素效价很高的患者可有慢性贫血、轻度黄疸及脾脏肿大。
原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发生于年长者,表现为肢端发绀、溶血性贫血和血尿三联症,其凝集素效价可达1∶100万(0℃时)。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冷凝集试验的阳性结果,CAS诊断即可成立。冷凝集试验是在室温下将患者的血清与同型或O型正常人红细胞或自己的红细胞混合,即发生红细胞凝集,在0~4℃最明显,加温至37℃时,凝集现象即消失。
本病的手足发绀症与雷诺症(或现象)很相似,容易混淆。但后者发绀发生不一定在寒冷季节,鼻尖、耳轮不发生发绀,冷凝集试验和Coomb试验均为阴性。
四、治疗
唯一可靠的有效疗法是防寒保暖,特别是寒冷季节需到室外劳动或活动时,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是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靴)、戴耳套、口罩等。
(一)药物治疗
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地巴唑等。环磷酰胺或苯丁酸氮芥能使部分患者IgM降低,病情减轻。有报道用蝮蛇抗栓酶0.25U静滴,1次/d,配合口服维生素E 0.3g,3次/d,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亦有用血浆置换治疗本病报告,血浆置换术中加强保温措施,用热敷使进出部位管道温度升高,以阻止流入管道血液发生自凝。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无显著效果。
(二)外科治疗
脾切除效果不好。输血应尽量避免,因输血可引进新的补体而导致溶血加速。如果认为必须输血,应将献血员的红细胞先用生理盐水洗涤1次。由于正常人的红细胞未经补体结合过,比患者自己的红细胞还是容易发生溶血。血型鉴定和配血交叉试验都必须在37℃或32℃以上的温度下进行,否则会发生冷凝集而导致错误的结论。
(三)基础疾病治疗
CAS如果是恶性疾病引起,应进行基本疾病的治疗。如果是感染后发生的,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感染控制后冷凝集素效价在几周内会自行下降。
(四)中医中药
中药温阳活血汤常有较好的疗效。方药:附片3g,干姜3g,鹿角霜9g,桂枝6g,黄芪15g,当归9g,川芎6g,牛膝9g,丹参9g,白芍9g,葛根粉9g,甘草3g,每日1剂煎服。
(郝玉玲)
上一篇: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下一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