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推动的四端之说,在今日看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四端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开端,也称善端,是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重要概念。
在《孟子·告子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这四端与生俱来,如同人有四肢一样,是天赋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这四端。有的人能扩充四端,努力培养;有的人则自暴自弃,不去充分发挥本性,因而形成了人品的高下善恶。但是,即使人品极端恶劣的人,他所固有的四端也不曾泯灭,只是隐而不显。
若我们从乐思模型来看(如图6-4),仁、义、礼、智可以在人的思考偏好的某块优势区域内得到解释与说明。
图6-4 四端之说在乐思模型的位置
仁是恻隐之心,仁原本的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属于人际导向的能力。义是羞恶之心,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是指人具有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无形的概念,因此,羞恶之心属于概念思维的部分。礼是辞让之心,礼是古代的礼法,古代礼法规定的内容是巨细靡遗,是需要遵守的,所谓天地君亲师,要依据等级来礼让,这需要运用执行导向能力。智是是非之心,要能明辨是非,必须要进行逻辑分析,因此属于逻辑思维的能力。
孟子告诉我们,四端是人天生具有,就如乐思模型的各区域是人天生就有,如人的四肢一样,这是上帝给我们的天赋。孟子告诉我们,四端人性需要努力培养,将他们发挥出来,就如我们思考的各优势区域都要使用它们,不断地发挥与完善,才能越显完备。
或许以我们目前的能力,已经能在当前的职位表现得很出色,思考优势都能有所发挥。只是有可能晋升到下一个职位时,思考优势还需要再提升,才能达到下一阶段的要求。所以说,我们优势区域的思考能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此,要不断学习与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若是全面拥有四个区域的管理思考能力,这应该是人生阶段的最高境界,只不过,我们不能以此自满,还需要不断地进步,因为我们的人生修炼永无止境。人生是自己跟自己的竞赛,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较,明天的我又与今天的我比较,每天一点点的坚持不懈,持续进步就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当我们不断地进步时,我们的关注圈就会扩大,在自己所涉足的领域具有强大的思考力,并随着我们职位的不断提升,我们的影响圈也会不断地扩大,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关注范围增加,在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
中国古人有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多事情都是从小事做起,然后逐步扩大关注的范围,追求更远大的成就,所以,不断地进行思考能力修炼,这在现今的时代是需要的,也是必需的。
上一篇:用单纯形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下一篇:德国国会纵火案幕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