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蔡侯纸”的来历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蔡侯纸”的来历

    2 “蔡侯纸”的来历

    知识导航

    蔡伦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竹板和昂贵的丝绸上书写过,深感不便和成本太高,于是他反复钻研,多方请教,与造纸工匠一起无数次地试验,终于发明了造纸术。由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把他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后来,中国的造纸术传到国外,为全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img25

    

    蔡伦雕塑

    蔡伦出生于今湖南郴州市的一个普通人家。东汉永平末年(公元75年)蔡伦进宫当了一名小宦官。由于头脑灵活、善于见机行事,很快于公元89年和帝即位时被提升为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后来又兼任尚方令,负责宝剑和其他器械的制造工作。

    蔡伦深感缺少纸的不便,于是决定向一些老工匠们请教,看能不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蔡伦虚心地向老工匠们请教说:“现在用丝棉制成的纸太少了,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既便宜又好找的原料,而且造出的纸质量又不差呢?”

    一位老工匠说:“现在用麻头、棉絮以及其他植物纤维造出的纸质量太差,我看主要原因是制作工艺不过关。”

    img26

    

    历史悠久的蔡伦造纸作坊

    知识拓展

    造纸术的诞生

    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年,蚕丝业已经很发达。蚕妇们把蚕茧煮了以后铺在席子上浸泡在河水中,然后用棍子将其捣烂制成丝棉。当她们将丝棉拿走后,席子上总是残留着一层薄薄的糊状物,将它们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一张质量上佳的纸。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将一些废丝棉浸在水中,然后捣烂,摊薄,设法去掉水分,这样就可以制成纸了。可由于成本太高,这种纸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蔡伦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改进这种工艺呢?”

    老工匠说道:“我看不妨先把麻头、棉絮捣得尽量碎一点,弄得平整一点,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另外一名老工匠补充道:“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更加容易捣碎的原料。”

    蔡伦同意他们的看法,带领几名老工匠,搜集了各种麻头、破渔网、碎布、树枝等材料,把这些东西捣烂,浸泡在水中,直至变成了一堆糊状物。

    工匠们编出了细密平整的席子,然后把这堆糊状物均匀地摊到席子上,并想办法整得薄一些,使它沥去水分,晒干后就成了纸。那些糊状物其实就是我们今天通称的纸浆。这样制出来的纸的质量果然提高了许多。但他们仍然不满足,进一步想方设法改进纸的质量,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造纸工艺。

    img27

    

    蔡伦造纸今犹在

    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术这一重大发明报告了朝廷,得到了汉和帝的高度评价,认为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蔡伦的贡献,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并颁布号令,在全国推广这种造纸方法。从此,纸就代替了传统的竹简、绢帛。

    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知识解码

    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秆中的纤维提取。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大约公元4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到了印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