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案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案例

    3.2.3 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案例[3]

    3.2.3.1 案例背景

    在中国的产业创新进程中,以王选教授为首,以方正为核心的多家单位协作完成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柳卸林,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我国产学合作实现重大创新的典范。该系统通过在感光材料表面感光,排字组版,制成文字版本,完成“照相排版”,使中国的一个古老印刷产业告别了铅和火,迎来了光和电的高技术时代,是印刷技术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激光照排系统的功能是将需要印刷复制的文件、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形成版面信息并制成软片供印刷使用,它是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综合应用。该系统经历了四代产品的演进,也经历了三次主导设计权的转移。

    

    表3-2 四代照排系统的演化

    img35

    第一代是手动照排机,在1946年由美国Intertype公司研究制作成功,称为Fotosetter。它实际上是一种西文的照排机,字模制作在一块透明的模板上,通过键盘的控制,把选种的字符对准一个窗口,用很强的灯光照射,使这个字符在底片上感光,然后底片移动一下,再照下一个字符。

    第二代是光学机械式照排机,是1951年美国研制的,叫做Photon200。它是把西文字模制作在有玻璃圆盘或圆筒上,在照排过程中圆盘作高速的匀速转动,当选到需要照相的字符时,自动启动闪光灯,使字符在底片上成像。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代照排机与计算机相连,构成了计算机排字系统,从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代机是欧美20世纪60年代电脑排版的主导设计,日本70年代初期仍很流行。

    第三代是阴极射线管照排机,1965年由德国的RudolfHell公司研制,称为Didiset,1968年成为设计,形成商品化。它把所有的字模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内,输出装置是一个超高分辨率的阴极射线管,依靠它发光在底片上成像。1975年的时候成为主导设计,三代机在欧美广泛使用,十分流行。

    第四代是激光照排机。字模以点阵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输出时用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扫描打字成字。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在1976年才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激光照排机LaserComp,并投入批量生产。

    3.2.3.2 案例介绍

    在20世纪70年代,INTEL公司研制出8080处理器,计算机成本开始大幅度下降,应用领域越来越宽。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等外国厂商开始向中国激光照排市场渗透,并开始设计中文激光照排机。国际上印刷技术的不断突破,对汉字的印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进入激光照排系统的攻关,北大方正由于领先技术以及后来良好的市场创造,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主导设计企业。方正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学推动契约式合作创新

    1974年,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原国家出版事业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要求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报告在8月份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748”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北京大学作为5家单位中的一家参加了“748”工程的攻关。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攻关项目组成员,由于在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和还原方面选择了数字化存储和输出方法来解决问题,栅格图像处理器的发明,又创造性地解决了汉字激光照排的核心问题,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领先者。王选教授提出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重大创新体现在汉字字形信息压缩与还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形信息压缩技术,使汉字信息压缩率达到了1∶500;二是高速还原算法,能够快速将汉字压缩信息不失真地还原成点阵;三是文字变倍的可靠算法,当字号变化时能够保证字形不失真。

    在王选教授发明了字形信息压缩技术时,由于当时还没有解决如何输出的问题,设计没有被“748”工程所采纳。但王选教授通过与杭州通信设备厂研究所进行合作,采用国外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共同解决激光输出问题。通过对杭州通信设备厂研究所的报纸传真机进行改造,将其中的录影灯光源改造成激光光源。产学合作创新解决了激光照排系统的激光照排和输出问题等核心问题,输出速度的提高使王选教授的设计成为了5个攻关单位中的技术领先者。

    1985年5月,经过北京大学、潍坊计算机厂、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长春光机所、无锡计算机厂和新华社6家单位的通力合作,华光型机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认为可以投产,实现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得技术领先地位以后,通过全国范围的筛选,山东潍坊电信设备厂作为总承厂,产品定名为华光。1983年到1985年,北京大学、山东潍坊电信设备厂、杭州通信设备厂合作研制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华光Ⅱ、华光Ⅲ不断问世,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由于工艺设计和工艺创新,性能飞速提高,华光Ⅲ稳定工作时间超过2000小时,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书籍和期刊出版要求,被经济日报社采用。1987年,华光Ⅲ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二阶段:大学衍生企业阶段

    1986年,北京大学成立北大新技术公司(方正的前身),主要从事中文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1989年开始,拥有中文激光照排系统技术的山东潍坊电信设备厂和方正公司在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专门向全国新闻出版企业提供中文激光照排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企业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方正作为北京大学的衍生公司在竞争中胜出,成为中国激光照排系统集成商的代表。技术领先、质量稳定、价格却只有国外同类系统的五分之一,突出的性能价格比优势,使方正在两年内就收复了被外资企业占领的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的激光制版系统的绝对主导者。经过20年的持续研发和投入,激光制版系统不仅主导中文印刷市场,而且扩展到日文、韩文等非字母文字的印刷业市场。随着方正公司的不断发展,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开拓,对大学的技术依赖会不断减弱,对大学的行政控制会渐渐不满,最终也向现代企业演化,所以,2003年方正公司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新的现代企业。

    2007年方正集团总收入达400亿,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员工近3万人。20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方正是国家首批六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拥有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以及20余家分散于各公司的企业研发中心,曾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家专利金奖、国家火炬计划重点软件企业、国家技术创新一等奖、国家技术成就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我们把方正有限公司产学合作三个阶段创新模式演进路径归纳成图3-5。

    img36

    

    图3-5 方正集团不同阶段产学合作创新模式演进路径

    3.2.3.3 案例分析

    方正公司是通过产权控制成功实现大学技术和知识向企业转移的产学合作创新典范。从方正公司发展历程看,大学最终选择通过产权控制的形式,完成大学研究成果从大学到衍生企业的转移。Rappert(1999)认为,相对于契约型产学合作企业,大学衍生企业的表现相对要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学衍生企业能够从大学获得更广泛的帮助。这些帮助来自于大学技术转移部门、大学文化的积极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具体事物上的支持。这也正好解释了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的优秀企业中有很多大学衍生企业的原因,例如: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北大高科、浙大网新、交大博通、交大昂立、交大南洋、复旦复华、同济科技,等等。

    方正公司经历了大学推动契约式合作创新、大学衍生企业和企业创新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化,表3-3通过对其创新过程成功要素的总结,分析方正集团成功背后的原因。

    

    表3-3 方正产学合作创新成功要素总结

    img37

    ●首先,把握了产学合作机会窗口实现了技术的领先

    20世纪70年代,在INTEL公司研制出8080处理器,计算机成本开始大幅度下降,应用领域越来越宽,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等外国厂商开始向中国激光照排市场渗透,并开始设计中文激光照排机的背景下,原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原国家出版事业局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促成了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748”工程,使北京大学等5家单位把握了宝贵的攻关机会。另外,恰到好处的产学合作为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了保证,北京大学先后与潍坊计算机厂、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长春光机所、无锡计算机厂和新华社进行了通力合作,保证了北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748”工程5个项目攻关组的研发竞赛中成功胜出;并在和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等外国厂商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发竞赛中同样实现了胜出;在产品样机阶段,1985年5月,华光型机通过了国家级鉴定,更为北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领先商用争取了时间,为方正的技术路线成为主导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市场创造为主导设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有竞争性的产学合作模式使领先技术成功发展成市场上的成功,最终,王选教授对于产业发展高瞻远瞩的判断,以及北京大学互补性资产的巨大作用也是产学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1976年5月,新华社被定为系统的第一个用户,并参与研制工作。1985年,新华社还提供了实时实验机会。1986年在国家给予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经济日报社开始采购方正的中文激光照排系统。1987年5月,《经济日报》四个版面全部用上激光照排系统。随后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北大激光制版系统不仅主导中文印刷市场,而且扩展到日文、韩文等非字母文字的印刷业市场。

    ●第三,政策的支持推动产学合作创新成功

    方正公司产学合作创新的政策支持也可以从环境政策工具、供给政策工具和需求政策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环境政策工具和供给政策工具方面,1974年,原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原国家出版事业局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要求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报告在8月份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748”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北京大学作为5家单位中的一家参加了“748”工程的攻关。可见,“748”的工程是国家牵头的产学合作创新工程,集聚了我国顶级的五个研究团队并行开发,其被重视程度和资源供给程度不言而喻。其次,在需求政策工具方面,由于激光照排系统是印刷技术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是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综合应用,对方正激光照排系统进行需求方面的扶持本身就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一大战略。另外,北大方正中文激光照排系统卓越的性价比,更使方正激光制版系统不仅主导中文印刷市场,而且扩展到日文、韩文等非字母文字的印刷业市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