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新金融时代。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逐步打破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的运营向全球化、全能化、巨型化的方向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将国有银行逐步转变成国有商业银行,相继组建了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等1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组建了一百二十家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了一个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众多组织形式的银行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有效提高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了银行效率。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总体上仍然偏低。
2001年11月12日,在卡塔尔的首都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逐步取消外资进入我国金融领域的限制。2007年4月2日,经银监会批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将我国国内的分行改制为子行,可以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包括对大陆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这表明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我国,中外银行之间的全面竞争即将开始。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提高我国银行的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银行的效率,改变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局面。本文以为,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片面强调银行规模,强调市场占有率,注重银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银行效率;我们存在着理论认识的不足,受错误理论指引的政策的误导。要从理论上澄清这种认识,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以银行效率为中心上来。从长远的角度看,银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银行的效率。银行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银行防范风险的关键。如何测度银行效率?决定银行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作用机制影响银行效率?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差距如何?这种差距是怎样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现代银行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和准确,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探索,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的银行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效发展。
本文以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主体,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对银行效率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银行效率理论,也有助于推进和拓宽我国银行理论研究领域,为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提高银行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第二,本文对银行效率测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影响程度做了深入研究,这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发展道路,尤其是对于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利用后发优势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体系,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第三,银行效率问题是当前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体制外增量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初期特征,在经济增长初期,这种外延性的发展可以掩盖银行内部的问题和矛盾,但随着中国20余年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的发展依靠外延推动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时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内涵性变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中国银行业存量的革命。
上一篇: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下一篇:“国际安全”概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