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唐朝王守澄之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唐朝王守澄之死

    唐朝王守澄之死

    要说文宗也不是个脓包,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宋申锡获罪后,宦官更加肆无忌惮,而文宗对宦官的一些做法,也是越来越不能容忍,就想继续培植亲信,有朝一日,或可铲除宦官,夺回朝政大权。文宗确实觉得郑注、李训二人是个人才,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王守澄推荐来的,必然不会引起怀疑,重蹈宋申锡的覆辙。

    李训在宫中常常为文宗讲解《周易》,顺便也抒发一下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婉转地批评宦官干政,文宗觉得这人和自己是一条心。而这边郑注也一心一意向皇上靠拢,文宗觉得李训、郑注是自己可以依靠之人。一天,文宗终于把心里话对他们和盘托出,李训、郑注一听,觉得如果自己想位极人臣,那么帮助皇帝铲除宦官则是一条捷径,于是十分尽心地为皇帝谋划。

    此时,王守澄还没有对李训、郑注起疑,一直都把他们当自己人看待。但是李训、郑注却开始合谋暗算王守澄了。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与王守澄不合,李训、郑注就让文宗提拔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分夺王守澄的权力。王守澄一看,自己的仇人竟然和自己比肩,心中不爽。不过,还没等他反击,文宗已采纳李、郑二人的主意,将王守澄升任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听着好听,实际上却是一个虚衔,王守澄的实权就这样被夺去。

    王守澄想要反击,但是他的对手却是两个对自己十分了解的前任亲信,一时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李训、郑注这时却抢先下手。一天,文宗派人到王守澄家,赐给他一瓶毒酒,已无兵权的王守澄只能就范,饮鸩而死。由于王守澄对文宗有拥立之功,文宗也没做得太过,只是对外宣称王公公病死,还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

    李训、郑注二人靠着此事,青云直上。尤其是李训,官拜宰相,把持朝政。宰相王涯等人对他的意旨,不敢说半个不字。宦官自中尉到枢密使,以及禁卫诸将见到李训都深怀敬畏,迎拜叩首。李训后来居上,对郑注也起了杀心,他希望自己独揽大权,正好郑注想去凤翔作节度使,于是就遂了他的心愿。

    李训独揽大权之后,开始为彻底铲除宦官做准备。他不仅扶植一批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任高官,对颇有人望的重臣如裴度、今狐楚、郑覃等也加以重用。一时间,朝廷内外的士大夫阶层都觉得李训是中兴大唐的栋梁之才。

    除了朝中的文官,李训还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他把亲信郭行余任命为邠宁节度使,王璠为太原节度使,谋划在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彻底诛杀宦官一党。

    而郑注也不是吃干饭的,他到了凤翔之后也积极准备政变,精选亲卫数百人,个个有以一当十的功力。恰好王守澄的葬礼要在凤翔境内举行,于是郑注就上奏给文宗,说自己率领亲卫,以送葬的名义,前往葬礼现场,等到大小宦官到齐举哀之际,可以对他们来个连锅端,将宦官一网打尽。文宗觉得这个主意风险小,又远离京师,就算失败也伤不着自己,很是赞成。

    快到那天,李训却动了私心,如果事成的话,功劳就是郑注一个人的,没自己什么事了,于是他想用自己的人手,发动宫廷政变,事成之后不仅可以直接控制皇帝,把持朝政,还能把碍事的郑注除掉,一箭三雕。由此,李训决定提前行动,铲除宦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