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号互动论
在美国,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映。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一)符号互动的实质
米德认为,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实质上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做出反应。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很重要,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而这个对话和互动的过程揭示的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所谓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主我”同“客我”进行对话、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代表本能的、自然的、自主的“主我”,同通过观察到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角色期待而后进行自我反思的“客我”,使得双方共通意义的空间扩大了。
因此可以看出,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活动。这种沟通,主要依靠的是各种“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6]
(二)符号互动的过程
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做是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文化所定义的符号的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米德的学生布鲁默,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
第一,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第三,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上一篇:现场的急救原则
下一篇:新时期总编室工作的三大主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