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综合征(Behcet’s disease)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口腔、眼、生殖器、皮肤为好发部位。病因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遗传(眼型、关节型、皮肤黏膜型分别和HLA-B5、HLA-B27、HLA-B12正相关)、自身免疫等相关。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其病理学基础为血管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患者口腔病灶渗出物中含有病毒包涵体,或疑与EB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有认为与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有关,而我国认为与结核杆菌感染有关。
遗传因素: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提示有一定遗传易感性,地中海东部、日本和我国患者,该病似与HLA-B5T和HLA-DR5同种抗原有联系。患者多携带HLA-B5、DR5、B27、B12等位点;其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或体内微量元素异常等也可能与发病有一定关系。本病还与遗传因素有关,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
职业或环境因素:日本是白塞病高发区,但旅居美国的日本人患病者并不多见,发现患者病变组织及血清中性粒细胞的有机氯、有机磷和铜离子增高,这可能是职业或环境因素所致。大多数患者有血管炎,约50%病例被检出有口腔黏膜循环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体液免疫:病人血清中存在抗口腔黏膜抗体,抗动脉壁抗体,50%~60%患者血清中有免疫复合物(CIC)。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血管壁存在IgM、IgG、CIC和C3。患者口腔常有抗口腔黏膜自身抗体,血清α1、α2、β、γ-球蛋白及补体C3增加,患者淋巴细胞可向原始化转变,并对自身口腔黏膜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些亚群细胞功能亢进。本病组织改变以及皮肤针刺反应类似于迟发性变态反应,细胞免疫学异常与本病发生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二、临床表现
1.口腔溃疡 反复发作,为多发性溃疡,发生率高达98%以上,且多数为首发主要表现,好发于舌、颊黏膜、牙龈、软腭、硬腭、扁桃体、咽喉以及食管、鼻腔等处。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疼痛性溃疡。
2.生殖器溃疡 单发或多发,伴疼痛,易反复发作。
3.眼部病变 常见为虹膜炎、视网膜血管炎。主要为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结膜炎、角膜炎,重者可发生脉络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及玻璃体病变,可导致青光眼、白内障,眼部病变相对发生稍晚,甚至长达十数年才发生,可反复发作。
4.皮肤表现 结节性红斑、痤疮、毛囊炎样丘疹脓疱性损害。
5.其他 可有骨关节或内脏受累表现,如胃肠道、心血管、肺、神经系统等,40%~70%的患者皮肤针刺同形反应阳性。
三、组织病理
表现为血管炎,大小血管均可受累,不同部位和病期的皮肤活检显示血管炎的病变差异较大。
四、实验室检查
程度不同的贫血及白细胞总数增多,血沉加快,血清α2及γ-球蛋白增加,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黏蛋白及血浆铜蓝蛋白增加,部分患者可检出口腔黏膜自身抗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五、诊断
根据口腔、眼、生殖器损害和同形反应阳性易于诊断。1989年9月第五届国际白塞病会议诊断标准:①反复口腔溃疡;②反复生殖器溃疡;③眼病变;④皮肤病变;⑤针刺试验阳性,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2项以上者,可诊为本病。
六、鉴别诊断
1.急性女阴溃疡 本病主要发生于青年女性,起病突然,开始为外阴部溃疡,好发于大、小阴唇的内侧和前庭的黏膜,有的口腔也可发生溃疡。
2.阿弗他口腔炎 与不全型Behcet综合征鉴别困难。当合并眼部病变、皮肤毛囊性丘疹、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和针刺同形反应试验阳性,容易鉴别。
3.口腔外伤性溃疡 多为局部牙齿所引起的创伤,溃疡外形不规则、单发,很少反复发作。
4.药疹 常有明确的服用药物史,停药后可恢复,一般不会复发。
5.红斑狼疮和大疱性疾病 尚伴其他症状,通过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检测、免疫学指标检查可以鉴别。
七、治疗
1.皮质类固醇 适用于严重病例或有内脏损害者。
2.免疫制剂 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氨苯砜:0.1~0.2g/d口服,对皮肤黏膜有效。
3.非甾体抗炎药 有解热镇痛、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对皮肤生殖器溃疡疼痛、关节疼痛有一定疗效,如布洛芬、吲哚美辛、肠溶阿司匹林等可选用,配合糖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4.反应停 对生殖器及口腔溃疡效果较好,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5.对症治疗 包括局部用药。
上一篇:撒切尔主义与新时代
下一篇:基金管理费和基金托管费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