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意动用法与“以……为……”式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

意动用法与“以……为……”式

    二、意动用法与“以……为……”式

    意动用法是上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中认为,“凡外动词对其宾语有(认为)(以为)之意者,为外动词之意动用法,此种用法之外动词,或由名词转来,或由形容词转来。”从杨氏对意动用法的界定中不难看出,它一开始就和“以……为……”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意动用法在先秦典籍中普通使用,在汉代注释书中,却把这些意动用法转换为“以……为……式”。

    ①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公羊传·成公二年)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认为,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

    ②病不得其众也。(礼记·乐记)

    郑玄《礼记注》认为;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

    ③逐年之不臣尧,则吾即得闻命矣。(孟子·万章上)

    赵岐《孟子章句》把“不臣尧”释为“不以尧为臣也”。

    ④吾楚人也而自子之。(战国策·秦五)

    高诱《战国策注》中认为“子之”就是“以异人为已子”。

    上面例句中,原文中的述语是一个名词,这些名词述语都带上了宾语,构成了特殊的述宾关系,如“土齐”、“病不得其众”、“臣尧”、“子之”等。除了名词充当述语外,还有形容词充当述语的,如:

    ①此皆甘人,归来!恐自遭灾也。(楚辞·招魂)

    据王逸《楚辞章句》解:甘,美也,言此物食人以为甘美。

    ②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战国策·秦一)

    据高诱《战国策注》解:不以远千里为远而来在秦庭,寡人愿以他日敬承之也。

    ③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淮南子)

    高诱《淮南子注》:不以高山为高,不以河为广。

    上面这些原文中,形容词带上了宾语,构成了特殊的述宾关系。无论名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都表示出了一种主观意愿,从结构形式上,名词、形容词述语跟宾语直接结合,在它们中间并不需要什么介引成分,体现出了整合思维特征。在对它们的注释中,这些特殊述宾结构一般采用“以……为……”式来加以说明,可见这时意动用法已经开始向“以……为”式转化。

    意动用法和“以……为……”式有哪些异同呢?下面就以前文所引的原文和注文的比较略加辨析:

    {意动用法}     {“以……为……”式}

    A①土齐       B①以齐为土地

    A②病不得其众    B②以不得众心为忧

    A③臣尧       B③以尧为臣

    A④子之       B④以异人为已子

    A⑤甘人       B⑤以为甘美

    A⑥不远千里     B⑥不以远千里为远

    A⑦高山       B⑦以高山为高

    A⑧广河       B⑧以河为广

    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作述语后,对其宾语含有意味性和处置性,这种特殊的述宾关系,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上面例句中A①、A③、A④表示处置性,A②、A⑤、A⑥、A⑦、A⑧则表示意味性。同样,“以……为……”式即可以表示主观上认为兼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B②、B⑤、B⑥、B⑦、B⑧、,又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把兼语代表事物当作“为”的宾语代表的事物,如B①、B③、B④、。意动用法和“以……为……”式,在意义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结构上看,意动用法中述语和宾语直接结合,显得简洁、整齐。“以……为……”式中,动词“以”和动词“为”组成固定格式,形成特殊的兼语结构。如“以齐为土地”,“齐”即是“以”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身兼二职。其实,意动用法也是特殊形式的兼语结构,“土齐”就是“以齐国为自己的土地”,“齐”隐含着兼语的意义。

    从表达效果看,意动用法显得行文简洁,无需任何介引成分,颇具意象性。“以……为……”式则显得表意明确,容易被接受。

    看来,意动用法向“以……为……”式转化,应该是汉以后的事了,在先秦文献中,“以……为……”式就开始使用,并具备了意动用法的一般意义特征。

    一是“以……为……”式表示主观上以为兼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①胡君闻之,以郢为亲已,遂不备郢。(韩非子·说难)

    ②子以我为不信,我为子先行……(战国策·楚一)

    ③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左传·隐公三年)

    在这里,“以”为动词,有“认为”、“以为”意义。“为”为动词,“为”的宾语多数是形容词或者动词。

    二是“以……为……”表示主语对兼语的处置性:

    ①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③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王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在这里,“以”为动词,有“将、拿”等意义,“为”有“当成”的意义,“为”后的宾语大都是表示各种事物的名词及短语。

    从意动用法和“以……为……”式的对比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古汉语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意动用法,到了中古汉语中,它的部分职能让位于兼语结构,其中很大一部分被“以……为……”式替代。

    “以……为……”同“以为”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

    “以……为……”跟“以为”相同时,可以当“认为”讲,例如:子曰:“我以汝为死矣。”(史记·孔子世家)。可以理解为“我认为你死了”。

    “以……为……”跟“以为”不同时,当“把……当……”,“用……做……”的意思讲,例如:“不以木为之者,……不可取。”(沈括·梦溪笔谈)

    “以……为……”式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消失了,它的职能被“认为……是……”,“把……看成……”,“拿……当作”等形式来表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