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6

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家作品简介

    选自《东坡乐府笺》。水调歌头,词牌名。

    二、问题设计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引出下文。

    2.“高处不胜寒”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这句话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庭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等含义。

    作者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及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原因是:

    (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三、主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另一方面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