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司岗里(节选)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司岗里(节选)

司岗里(节选)_云南旅游文学知识

    

    海水冲洗着星星,

    浪花击打着蓝天。

    遥远的天边,

    漂来了一只船。

    船上有个葫芦,有头黄牛。

    船漂了千万年,

    黄牛饿了,把葫芦舔了又舔,

    葫芦终于被舔破了。

    葫芦籽落下大海,

    形成了最高的山峰──西岗。

    后来,在西岗山上结了个金光闪闪的大葫芦。

    葫芦很坚硬,

    野兽抓了九年也没抓开。

    后来机灵的小米雀找到葫芦眼,

    啄了九年,终于把葫芦啄开了,

    原来里面有人类。

    佤族从葫芦里先出来,佤族就是大哥……

    天地再也压不住群山,

    杵棒敲打着它的筋骨,

    天空高高地升起,

    从此同大地分途。

    天空还是舍不得大地,

    所以发出嘟嘟的响声,

    这响声就是打雷,

    下雨便是天空流下的泪水。

    天空怒气不止,

    人类无法舂谷,

    便向天空道歉,

    送去了礼物。

    礼物便是金色的谷糠。

    谷糠扬起,

    化成朵朵彩云;

    彩云就是佤族人送给天空的花衣服。

    五色缤纷的彩虹,

    便是镶在衣服上的花边。

    …………

    阿爹的话要拴牢在炕笆上,

    阿妈的话要拴牢在顶棚上。

    不管人们有不同的姓,

    也不管人们的肤色不同。

    我们都是一张船上的人,

    不管你是汉族、傣族、拉祜族,

    原来都是一篷竹子,

    都是从司岗里出来。

    【提示】

    佤族旅游文学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万事万物皆可拟人,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既是其文化社会自身的反映,也是佤族人神合一、万物有灵思想的折射。佤族的文学、音乐、舞蹈三者合一的特征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尤其突出,他们常常是每诗必歌,每歌必舞。在多种文学体裁中,孤儿的故事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孤儿文学”反映了佤族特殊的文化变迁与文化心态。

    神话《司岗里》,广泛流传在云南省沧源、澜沧、耿马、双江等佤族布饶克方言区。“司岗里”有两种解释:在西盟地区,“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在沧源、澜沧、耿马地区,“司岗”是葫芦,即人是从葫芦中出来的。两种解释虽然有别,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而佤族是阿佤山最早的居民。故事说的是远古时期,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米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堵住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