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清晰分辨正常解剖结构,显示各种病变特征,医学诊断图像应该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如果不同的组织之间没有对比或差异,就不可能显示异常结构或早期病变。与其他的影像技术比较, MRI的优势之一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即MRI能够显示组织层次丰富的解剖形态,并且可以区别组织成分差异轻微的病变,但是,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MRI能否显示病变通常取决于2方面的因素:①病变大小及其与周围的正常组织有无差异,即内源性因素;②实际采用的MR成像技术,如场强大小、扫描序列及参数配置、是否应用对比剂等,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是组织本身的特性,无法随意改变;外源性因素由工作人员现场操控,可以适当改变。
以大家熟悉的Χ线片为例,内源性因素指X射线穿过并使其衰减的人体组织密度,而外源性因素指由技术员设定的各项曝光条件(如体位、投照距离、屏气时相、mAs、KV)。这些因素均影响Χ线片的对比度。影响MRI对比度的内源性因素包括:①质子或自旋密度;②组织T1值;③组织T2值;④组织流动,如血液和脑脊液形成的流动效应;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外源性因素包括:①重复时间(TR);②回波时间(TE);③翻转角(FA);④反转时间(TI);⑤回波链长度(ETL);⑥弥散梯度因子或弥散敏感因子(b因子)。工作人员可对外源性参数进行适当的设置(图11),以获得期望的组织对比度。
图11 MRI对比度影响因素示意图
MR图像的对比度受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因素影响(ρ代表质子密度,v代表流动效应,D代表弥散效应,b为弥散梯度因子)
上一篇:成年人自费消费出版物情况
下一篇:公文发文机关标志书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