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先天性肌强直(congenital myotonia;MC),又称Thomsen病,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两种遗传形式,均与氯通道的异常有关。基因残端定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上(7q35)。
氯通道的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内氯电流的消失,患者肌肉氯传导降低,细胞膜阻力较正常增大;当氯传导障碍时,肌纤维的横管内的K+浓度增高可足以导致激活Na+的去极化,并因此导致肌细胞膜的重复放电,产生电生理性的和临床的肌强直。
【临床表现】 全身性骨骼肌强直和肌肉肥大。肌强直症状可于出生时即出现,亦可晚至青春期才发现,表现为肢体僵硬、动作笨拙,静止休息后或寒冷环境中运动不能的症状加重。常有咀嚼第一口后张口不能;久坐后不能立即站起;静立后不能起步;握手后不能松手;发笑后表情肌不能及时收住,乃至打喷嚏后眼睛不能睁开等而引起旁人惊异。严重者跌倒时不能以手去支撑,酷如门板样跌倒。上述症状冬天和静息后初次运动较重,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体格检查时可见全身肌肉发育良好,伴肥大,酷似运动员。叩击肌肉时可见局部肌肉收缩出现持久凹陷或肌球,全身感觉正常。重复肌肉运动后肌强直症状不见减轻反而加重者称为反常性肌强直。肌强直发作时伴有肌肉疼痛者称为Ⅱ型肌强直。
【辅助检查】 肌电图检查:呈现连续的高频后放电现象,典型的肌强直电位。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肌强直引起典型的“俯冲轰炸机”样声响。
【诊断】 诊断通常是根据典型的全身性骨骼肌强直和肌肉肥大,握手后不能立即松开,静止休息后或寒冷环境中运动不能的症状加重,以及直接叩击肌肉可引起肌肉持续的收缩,阳性家族史,肌电图检查呈典型的肌强直电位。
【鉴别诊断】 本病可借助于不伴肌肉萎缩、脱发、白内障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特征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相鉴别。萎缩性肌强直则多在青春期后发病,有肌萎缩,肌力明显减弱,并伴有内分泌、营养障碍。先天性副肌强直症多在幼年发病,肌强直较轻,无肌萎缩,肌肥大不明显。
【治疗】 口服苯妥英钠5mg/(kg·d);硫酸奎宁300~600mg,每日2~3次;或普鲁卡因酰胺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4~6g/d,可减轻肌强直与挛痛。硝苯地平可用于治疗对其他药物无效的肌强直。
(胡 银)
上一篇:什么是文献计量学
下一篇:服务品质持续改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