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和僧肇的评论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和僧肇的评论

    第二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和僧肇的评论

    所谓般若学,是指用玄学义理阐发《般若经》义,又用《般若经》义阐发玄学义理的学问,故亦称“般若”义理之学。《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之义。其基本内容企图证明客观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假象。从东汉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开始,到后秦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之间,为般若学在中国的全盛时期。当时佛学既已同玄学合流,因此,佛教中流行的“般若”学说,实际上都同玄学观点有关。因为玄学有不同的派别,所以对佛教《般若经》所谓“空”的意义也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六家七宗”。“七宗”是指“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其中,“本无异宗”系“本无宗”的分支,故按观点划分实为“六家”,其中“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影响最大。

    “本无宗”为道安所创立。所谓“本无”,据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的解释:“无所有者,法之真也。”“法之真”,即世界的真相、世界的本性;“无所有”,即空无所有。这是说,世界的本性就是空无所有的,故称“本无”。因此,他认为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态度都应当符合“本无”的宗旨,不要去计较“本末”“有无”等等的区别。“本末等尔”,本末是没有差别的;“有无均净”,有无都是没有寄托的,这样才能使“心”“皎然不缁”,犹如没有污点的白色一样洁净。但道安流传下来的著作很少,因此要了解他的“本无”论的含义,还必须引用后人的论述加以说明。

    南朝晋、宋间昙济《六家七宗论》、陈慧达《肇论疏》、隋唐之际吉藏《中观论疏》等文对“本无”的含义均有所解释,内容基本相同。但以吉藏之说较为简要。吉藏《中观论疏》说:

    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有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末)有,若诧(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安公明本无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大藏经》卷四十二)

    

    这里把“本无”的要点归纳为四条:①“众形”“万化”的本性都是空无;②“宅心本无”,即“心”的本性也是无;③人们的错误在于把“末”“有”(指一切存在的事物)看成是真的,而不知外物是由心的意念而产生,意念不起,异想息灭,外物亦归于空无;④外物与异想之所以可空,是因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是说,不但外物是不存在的,主观精神也是不真实的,世界是什么都没有。这种观点虽近似何晏、王弼的“贵无”说,但是更侧重于发挥当时禅学的内容。

    “即色宗”为支道林(314—366年)所创立。支道林名支遁,他在当时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说,备受玄学家的推崇,以“遁比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尚玄同也”(《世说新语·文学》注引)。

    佛教所谓的“色”,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又不是全指物质现象,它有十四要素,内容包括物质现象“四大”(地、水、风、火)、人的感觉器官“五根”(眼、耳、鼻、舌、身)和感觉对象“五境”(色、声、香、味、触)。关于“即色”的意义,可见《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支道林集《妙观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这段话的基本思想,就是“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据隋唐间吉藏《中观论疏》、唐元康《肇论疏》等文的解释,“色”皆由“因缘”(按:指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它没有自己存在的根据;人们看到的“色”,都不是真实的“色”。“色”的本性是空的,所以说“色即为空”,空即为“色”,故名“即色”。但是,“色”一经产生,就有名字,有忆念,有用,是有而非无,故又说“色复异空”。支道林的“即色宗”与道安的“本无宗”宗旨基本相同。道安通过论证“心”的本无,来说明现象界的本无;支道林则以“色即为空”来说明本体界的空。但支道林承认“色”作为假象是存在的,似乎又受到向秀、郭象思想的影响。“即色宗”是从“本无宗”到“心无宗”的综合发展。

    “心无宗”为支慜度所创立。《世说新语·假谲》记载有他的部分事迹。后秦僧肇的《不真空论》、隋唐间吉藏的《中观论疏》、唐元康的《肇论疏》等文把他的思想概括如下:“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无心万物,万物未尝无,谓经中言空者,但于物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根据这些史料,“心无宗”的主要论点有二:①是“万物未尝无”,认为有形的外物是“有”,而不是“无”,也不能使之“无”,从而也就承认和肯定了外物的客观性和真实性。②是“无心于万物”,是指“心”不受外物的干扰,保持一种“豁如太虚”的心理状态,使心无杂念,故称“心无”。可见“心无”之无,只是使心不为外物所动,并不否定心的存在。这样,“心无”派实以心、物皆为“有”,表现出裴頠“崇有”一派的部分观点。

    对上述三派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取长补短,把“佛玄”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

    鸠摩罗什(344—413年)原籍天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精通梵文和汉语,遍习大、小乘教义,在西域各国佛教界颇有盛名。前秦苻坚素闻其名,于建元十九年(383年),遣兵劫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后秦弘治三年(401年),姚兴遣师西迎,同年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于长安西南逍遥园(今陕西户县草堂寺)讲经、译经,印度佛教中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通过他的传译而传入中国,般若学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他的弟子僧肇便是发挥中观学派学说的著名僧侣,他曾说:“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元康《肇论疏》引《名僧传》)

    

    img138

    

    僧肇像

    僧肇(384—414年),俗姓张,后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年少家贫,以佣书为业,历观经史,专心于《庄》《老》。后读旧译《维摩经》,遂出家习佛。年轻时即名震关中,后师事鸠摩罗什。他提出体用相依,非有非无,即动求静之说,从而使他能够凌驾于般若学各学派之上。他对般若学所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几乎都作了总结,写下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重要论文,其论文集称为《肇论》。

    《不真空论》是他的有关本体论的著作,集中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万物“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这是说,万物虽然是无,但并不是空无所有(“绝虚”);万物虽然是有,但又不是真正的有。他引《中论·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作为论据,并解释说:“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物从因缘”,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事物不可能孤立自存,所以不能说事物是有。“缘起”,就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就出现了,所以又不能说它是无。僧肇用幻象作比喻,“譬如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这是说,幻象是存在的,不能说它是无,幻象不是真的,所以不能说它是有。这里,僧肇用具体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来否认事物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以论证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幻象、假象。

    僧肇批评“本无”者(按:指本无宗),“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所谓“多”,即指其偏于无,故“触言以宾无”,从理论上抬高无的地位,不仅否定了有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无的存在,他认为这不符合般若思想。他声称佛经中讲“非有”“非无”,是为了否定把有、无的现象视为真实存在的世俗观点,但并不否认有、无之作为如幻如化的假象存在。如果否定假象,就不合乎情理,是“好无之谈”。他批评“即色宗”“直言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即这一派只是说色不是自己形成的,还没有认识到形成色的条件也是空无自性的,从而保留了具体的“形”“迹”的地位。他认为“心无”这一派只是从主观方面排除外物对心的干扰,但并没有否认外物的存在,他们不懂得“物虚”(外物只是假象)的道理。在僧肇看来,上述三派都没有解决好体用、有无的关系,或重体轻用,或重用轻体;或空无一切,或以无为有,因而都不符合“非有”“非无”的“中道”(不偏不倚的佛教最高真理)。

    《物不迁论》是着重讨论动静关系的一篇论文,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发展观。在这篇论文中,他不赞同“本无宗”分动静为二,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的思想。他认为不能把动静加以分割。他有一个巧妙的说法,叫做“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即不能离开运动来研究静止,而是要从运动中来论证静止的道理;通过对于运动的分析,达到否定事物运动的目的。他声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谈真”(按:“真”指佛教的真理)而不“逆俗”(按:“俗”指世俗人们的生活经验),才能把人们的世俗生活经验引入宗教的认识轨道。在论证方法上,他割裂了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说:“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这是说,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不能从现在追溯到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不是从过去延续而来。既然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联系,哪里有什么运动可言呢?由此,他断言:“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在他看来,掀动山岳的飓风十分安静,汹涌澎湃的江河并不奔流,飘荡不定的微尘没有移动,遨游天空的日月未尝巡回。这里他把运动的间断性绝对化了,而把运动的连续性说成是人们的一种幻觉,从而否认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总之,僧肇的佛玄思想,既继承了魏晋玄学的发展成果,同时又吸取了外来佛学的理论思辨,在事物动、静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有理论深度的见解,尽管他本人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思想发展史上是有贡献的,因为这些问题起了推动理论思维发展的酵母作用。

    与僧肇同时的另一位著名僧侣是竺道生(?—434年),又称“道生”,其著作多从佛教教义上立论,但他提出的“一阐提人(丧尽善根而不可救药的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学说,在当时及后世流传很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