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要探讨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首先给“中小企业”下一个明确的定义。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对中小企业的定义结合了行业的特点,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划分。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划分,现行的标准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如表1.1(1)所示。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的划分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概念。从理论上来说,中小企业是指规模较小或者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特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本书中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以狭义含义为标准。

    表1. 1 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单位:人;元)

    img2

    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欧美国家经济的发展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其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等的主要动力。亚太经合组织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户数占各自企业总量的97%~99.7%,就业占55%~78%,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量占40% ~60%;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更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

    对于我国来说,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从数量来看,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企业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统计,如图1.1(2)所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约45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提供就业数量约3.4亿个,占全国就业总数的44%,贡献GDP约10.5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5%。巨大的中小企业数量决定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增进效率、完善管理、提高要素使用率才能增强自身实力,优胜劣汰的不断循环激活了市场竞争,提高了市场效率,有效地引导了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健康增长。

    img3

    

    图1.1 各类型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注:本图表中不含个体工商户;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定义按照四部委2003年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工业小企业占比将小企业的GDP贡献从中小企业中划分出来。

    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人就业,第三产业在中小企业中占70%,由此看出中小企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第三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近年来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政府机关精简人员,在这样的局势下,发展中小企业将充分吸纳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有助于提升第三产业和私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改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GDP、税收、就业的增长,对“保增长、促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外向型特点十分突出的背景下,随着大量中小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与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是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可以在高效快速的发展中为我国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乡镇人口众多,中小企业支撑着绝大部分地方的服务业和零售业等,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在保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迅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技术创新上,近年来70%的创新来自中小企业。除了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中小企业的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近年来大量中小企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敏锐地探索市场需求,立足创新要点,把握创新时机,创造了引人瞩目的业绩。在中国,联想、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都是由中小型企业发展起来的,在美国,微软、戴尔都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的,戴尔甚至是从仓库中办起来的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不仅自身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所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深化中国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企业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农村后城镇。以中小企业作为中国企业改革的试点,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同时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积累经验,如关于如何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上,“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争中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结果决定了“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化。与此同时来自中小企业的外部竞争的压力可以推动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加快了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

    浙江是中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浙江省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的“浙江奇迹”出现。2010陆家嘴论坛上的报告指出,在浙江,有99.6%的企业是属于中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支撑着浙江国民经济的发展,GDP贡献度超过75%的都是中小企业(3)。浙江有中小企业260多万家,贡献60%的财政收入,实现70%的外贸出口,创造80%的工业增加值,提供90%的工作岗位。“十五”期间,浙江省中小企业累计完成了产品和技术创新4万多项,在浙江省的6000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中,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占了一半多,并有近百项高新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方面呈现突飞猛进之势,由中小企业申报的专利占了全省总量的70%以上。

    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角色,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2002年颁布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36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采取配套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2009年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要从金融扶持、税收优惠层面对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具体表现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率,推行加速折旧,实施税收抵免等措施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和经营活力(4);银监会的官员也表示银监会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共同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浙江省,面对金融危机下出口增速缓慢、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强,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0年出台《关于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依法保障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发展(5)。在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中小企业才可以更好的发展创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