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专题册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专题册

世界邮政日_现代节日解读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10月9日,世界邮政日的英文是:World Post Day。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枚邮政日戳是1661年4月由英国邮政总局局长科罗尼·亨利·比绍普发明的(又称比绍普邮戳)。1840年5月6日英国的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邮票),说明“邮政”一词始于西欧国家。

    1874年10月9日,22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邮政条约《伯尔尼条约》,邮政总联盟自此诞生。后来由于加盟国家迅速增加,“邮政总联盟”于1878年正式更名为“万国邮政联盟”,并从1948年起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为了纪念万国邮政联盟的创立,196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6届万国邮政联盟代表大会上,为了广泛地宣传邮政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0月9日定为“万国邮政联盟日”。在1984年召开的万国邮政联盟第19届代表大会上又通过决议,将“万国邮政联盟日”更名为“世界邮政日”。设立世界邮政日的目的,是向万国邮联各会员国主营当局和广大公众宣传邮政在各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万国邮联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促进邮政业务在全世界的发展。

    中国于1914年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中国曾于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成功举办了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

    同时万国邮联国际局每年选用一个宣传主题,用包括中国在内的7种文字印刷一幅宣传画,分发给各国广为张贴。邮联国际总局局长每年就世界邮政日发表贺词。各国邮政部门利用世界邮政日的机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方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中国自1981年起开展世界邮政日宣传纪念活动。

    邮是指书信、物品的投递过程。政是指这一项工作牵涉面广、复杂,必须由政府或行政组织实施才能完成的一项工作。邮政是近代人的叫法,我国古代并不叫邮政。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当时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这些素书的投(传)递开始是指派专人递送或带送。

    到汉代已完成大一统,国家公文开始由国家统一派员传递。汉代曾规定当时的驿卒戴红色头巾,穿红色衣服,背红白两色相间的信袋。这是为了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看见驿卒飞马奔驰,赶快让路。

    以后随着纸张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唐朝杜甫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传书报信的人称为“绿衣使者”。绿衣使者之说源于唐朝。据《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记载:唐代,长安城中有个富翁名叫杨崇义,整天外出游山玩水。一天,他忽然在家被人谋杀扔在后院井里。县官见报立即带领衙吏前去察看,结果他们在现场什么线索也没发现。正当他们无计可施时,忽听杨家养的鹦鹉大声叫道:“李弁杀人!李弁杀人!”县官一听,马上命人将杨家的邻居李弁抓来审问,终于真相大白。此案报到唐玄宗那里,特命县官将这只鹦鹉送到宫中,并封它为“绿衣使者”。这就是古代人把传书报信的人称为“绿衣人”的由来。

    在古代平民百姓的家书传递没有专门的邮政部门。这里介绍三则传递家书的故事。

    ①黄耳传书。晋代的江南人陆机在京城洛阳做官,长久不知家中消息。他养了一只名叫黄耳的犬(狗),于是就写好信,装在竹筒里,系在犬的颈上。黄耳犬寻路南走,终于到达陆机家,并且把家书带回洛阳。(见《晋书·陆机传》)

    ②青鸟传书。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来报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来到,有两青鸟如鸾,陪侍其旁。(见《汉武故事》)

    ③鱼雁传书。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平整的竹木简中,防止传递中被损坏,简多刻成鱼形,因此鱼便成为书信的代称,又称鱼书。古人常把鱼书系在雁或鸽的脚上,让其带回家中,认为雁或鸽都有识途的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