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酸秀才和臭老九的来历(读书人的穷酸劲儿)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酸秀才和臭老九的来历(读书人的穷酸劲儿)

    

    酸秀才、臭老九、穷酸等词语都是嘲弄读书人的。可是在古代,读书人一般都有比较高的地位,这其中又有什么缘故?

    最早的时候,这“酸”和文人联系在一块儿,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晋代人流行清谈,对于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都非常讲究,反正就是和老百姓不一样,人们听起来觉得他们这些文人雅士装腔作势,听起来酸酸的,便用“酸”字来形容他们。不过这时候的文人雅士可一点儿都不穷,甚至有权有势,“酸”似乎就没有那么多的嘲讽意味。

    “酸”啊,“臭”啊的,真正成为人们嘲讽文人书生的词汇,应该是元朝的事情。元朝崇尚武力,鄙视文治,连科举都废除了,读书人一下子就丧失了政治地位和经济来源。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其中“儒”比“娼”还不如,真是知识贬值,读书无用。民间干脆称读书人为“老九”,听上去倒是很亲切,可到了文革时期,又觉得“老九”还不解恨,必须加上一个“臭”字才痛快,于是“臭老九”一词闪亮登场,像屎盆子一样牢牢扣在知识分子头上。

    生活在大元朝的文人不能参加科举走仕途,可还是要生活的,就只好给戏院写写剧本混口饭吃,关汉卿就是其中一位比较有名的。当时流行的戏剧叫作“杂剧”,杂剧有“酸”这样一个角色,主要是扮演青年文人,人们联想起读书人说话酸酸的感觉,便用“穷酸”来形容文人了。

    有一个贫困书生,送的礼物“寒酸”怕别人看不起,于是“酸”劲儿就又上来了,在礼盒里再加上一副对联:醋泡曹公一坛,汤烧右军两只。当年曹操曾“望梅止渴”,也够“酸”的吧?而“书圣”王羲之落魄时养过鹅,也算够“穷”的了。如此看来,“穷”和“酸”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我的礼物虽然不重,但把曹操和王羲之也一并都捎带上,谁还敢说轻?

    有些好事的人还为“穷酸”编出了新的来历。说是从唐朝开始,女人妒忌叫作吃醋,而“文人相轻”,一旦见了面,各执己见,谁也看不起谁,就像女人争风吃醋一样。

    明朝的时候,恢复了科举制度。可是要想完成“读书人”到“官吏”的转变还是很辛苦的。首先要参加院试,通过了就成了“生员”,俗称为“秀才”。“秀才”也是不一样的,像“廪膳生员”就可以吃皇粮了,不过大多数的秀才都是很“穷酸”的,还要通过教书等兼职来补贴家用。要想从秀才考上举人还要参加乡试,淘汰率很高,中举前的生活是很辛苦的,但有“升官发财”的希望,所以秀才看人总是高人一等的感觉,说话也是“之乎者也”,人们便叫他“酸秀才”。

    到了今天,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不过知识并不见得有多么值钱,又穷又酸的读书人还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逼迫着读书人自己做出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读书人不再“文弱”,有人喊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读书人穿上“专家学者”的马甲,大放厥词,为经济活动摇旗呐喊,自己也“名利双收”。读书人还用“身体写作”,引领着文学的潮流。相比之下,还是“臭老九”的年代更为单纯可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