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aemia)为血液中冷球蛋白凝集引起血流障碍所致的皮肤和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冷球蛋白是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在0~4℃时沉淀,室温或37℃时复溶。正常人冷球蛋白平均含量为588±5.33μg/ml。冷球蛋白可分为三型:Ⅰ型为单株型(占25%),即所有冷球蛋白均来自同一细胞克隆,其组成大多数是IgM或IgG,很少是IgA,偶尔为冷Bence-Jone蛋白。Ⅱ型为混合型(占25%),由不同类型的Ig组成,其中之一为单克隆来源,最常见的是IgM-IgG,其他还有IgG-IgG、IgA-IgG、IgG-IgM-IgA。Ⅲ型为多克隆型(占50%),由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组成,其中均为多克隆来源,以IgG-IgM型居多。除单克隆型外,Ⅱ型、Ⅲ型为循环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引起免疫反应。通常单株型冷球蛋白多引起大血管的损害,而混合性冷球蛋白多引起小血管尤其是皮肤和肾脏血管损害。
本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家族性三种。原发性原因不明,也称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家族性与遗传有关。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临床最常见,主要见于:①免疫增生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高γ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等;③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梅毒、麻风、亚急性细胞性心内膜炎等。
二、临床表现
遇冷后发病,但引起症状的程度因人而异,因伴发的疾病而不同。Ⅰ型大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Ⅱ型则绝大多数有症状且较严重。血中含冷球蛋白高者,在30℃甚或更高时亦可发病。常见症状如下。
(一)皮肤
皮损好发于手足、面部、鼻尖、耳部等暴露部位,亦可累及前臂和小腿。紫癜最为常见,还可见红斑、丘疹或斑片,反复发作后可发生色素沉着,寒冷性荨麻疹可能是一个显著特点。其他有肢端青紫、网状青斑、雷诺现象等。偶有皮肤坏死和溃疡。
(二)关节
多发性关节痛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患者首现症状,呈非游走性,对称或不对称,常见于腕关节、指关节和膝关节,偶有关节红肿。
(三)肾脏
肾损害可表现为急、慢性肾炎,也可见肾病综合征、肾衰。Ⅱ型冷球蛋白血症的肾损害发生率最高。
(四)神经系统
Ⅲ型多见。主要为周围神经病变,包括双侧或单侧感觉及运动障碍,如麻木、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肌电图呈周围神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少见,可有偏瘫、脑血管意外、昏迷和精神异常。
(五)其他
如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严重腹痛、心包炎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90%以上Ⅰ型和80%以上Ⅱ型患者血中冷球蛋白含量>1mg/ml,80%以上Ⅲ型患者则<1mg/ml。免疫球蛋白IgM常增高,Coomb试验与抗核抗体常阳性。直接免疫荧光显示血管壁有Ig、补体和纤维蛋白原沉积。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血清中冷球蛋白有明显的升高,免疫球蛋白定量及免疫病理可确定诊断。应与冷凝集素综合征、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相鉴别。
四、治疗
应以寻找和治疗原发病为首要点,宜因人、因病不同可选用以下几种。
(一)糖皮质激素
一般选用泼尼松口服15~80mg/d。剂量与疗程视病情而定。
(二)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2~4mg/(kg·d),分2或3次口服;硫唑嘌呤1~3mg/(kg·d),分3次口服。苯丁酸氮芥(CB1348)亦可试用。
(三)抗凝剂
可试用肝素。
(四)干扰素
国外报道用α或γ-干扰素治疗有效。Misiani报道用干扰素α2a治疗与丙肝病毒有关的冷球蛋白血症获得较好效果,第1周每周给药3次,每次150万U,然后每周3次,每次300万U,连续给药23周。
(五)其他
可根据病情反复应用血浆置换法,每日置换400~600ml血浆,直到临床出现好转(需2~4周),然后每周2次维持。亦可手术切除合成冷球蛋白的组织,如脾脏或皮下淋巴样瘤。
(六)中医方药
法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方用温经通络汤和阳和汤,酌情加减。
五、预防
防寒保暖甚为重要,具体措施参阅“冻疮”。
(郝玉玲)
上一篇:四级作文文体类型及结构安排
下一篇:学习安全生产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