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地震属性原理及成图步骤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震属性原理及成图步骤

地震属性原理及成图步骤_层序、地震、地质

    3.7 地震属性原理及成图步骤

    地震属性(seismic attribute)指那些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转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学、动力学、运动学或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度量值。

    振幅类属性包括瞬时振幅、均方根振幅以及最大能量、平均能量等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属性,其作用能反映流体的变化、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的变化,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频率类属性包括瞬时频率、主频以及带宽、波数等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属性,其作用可揭示裂缝发育带、含气吸收区、调协效应、岩性或吸收引起的子波变化。

    相位类属性包括瞬时相位等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属性,其作用可确定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震属性提取操作步骤(以均方根振幅为例)如下。

    1.在地震属性提取之前应对所用层位进行层插值:Basemap→Tools→Horizon Func-tions,打开层插值窗口(图3-34),注意在进行层插值前应备份原始层位。

    img65

    

    图3-34 层位插值窗口

    2.启动地震属性提取模块:Application→Seismic→Seismic Attribute Toolkit,进入地震属性提取界面(图3-35)。

    Model:Time;

    Survey:选择需要进行属性分析的Survey、Class以及进行属性分析的范围(图3-36)。

    3.Horizon Attribute(CSA)→Computed Seismic Attributes→RMS Amplitude进入均方根振幅提取对话框。

    img66

    

    图3-35 Seismic Attribute ToolKit对话框

    img67

    

    图3-36 属性提取Survey参数设置

    4.Windows Specification提供了3种纵向上提取属性的方式。

    (1)Single Horizon(图3-37):这种方式以一个目的层位为起点,以Es31_2为基准面,通过Direction→Above/Below确定一个时窗,如图中是以Es31_2为中心向上、向下各开100ms共200ms的时窗。

    img68

    

    图3-37 Single Horizon地震属性提取对话框

    (2)Horizon-Horizon(图3-38):这种方式以两个层位名作为基面,通过顶底层位确定时窗。另外这种方式还可以在两个层位处向上/向下开时窗,以利于对目的层位特征的研究。

    img69

    

    图3-38 Horizon-Horizon地震属性提取对话框

    (3)Z-Z(图3-39):这种方式不依靠层位,可以根据Start Time和End Time设定时窗。如图中所设定的时窗为纵向上100~500ms。本次以Horizon-Horizon为例。

    img70

    

    图3-39 Z-Z地震属性提取对话框

    5.选定目的层位的顶底界面Es31_2_hh和Es32_2_hh,输出层位选择Es32_2_hh(输出层位可自行命名)(图3-40)。设定完成之后,点击OK,进入Seismic Attribute ToolKit,点击run。

    img71

    

    图3-40 Horizon-Horizon方式提取RMS振幅

    6.地震属性的显示,Basemap→Post→Interpretation→Horizon,选择属性输出的层位名,Attribute选择属性名如图3-41所示,地震属性显示如图3-42所示。

    img72

    

    图3-41 地震属性的显示方法

    img73

    

    图3-42 地震属性RMS振幅的平面显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