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遗传学研究,一般都认为一条染色体只含有一条DNA双螺旋;但是染色体的宽度要比DNA双链大得多,而染色体的长度又比DNA双链短得多。据统计,人的染色体总长不到半毫米,而DNA分子的总长却可达数米,所以在染色体中,DNA双链总是缠绕又缠绕,呈高度盘曲的状态。在染色体中,高度盘曲着的双链DNA分子可以看作是很多区段的集合,这些区段一般不互相重叠,大约各有500~6 000个碱基对,这样的一个区段就是一个基因。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基因是DNA的片段,确定了基因的化学本质。大多数生物的基因由DNA组成,而DNA则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是由双股多核苷酸链结合而成,只有部分病毒的基因结构是由4种核糖核苷酸聚合而成的RNA,即RNA病毒。每股DNA链又是由许多个单核苷酸借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而两股链之间则是依靠两者的碱基成分,按互补规律分别配对结合,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借2个氢键连接,鸟嘌呤(G)与胞嘧啶(C)借3个氢键连接,形成双螺旋结构,故称为DNA双螺旋。
基因的结构特点如下:①基因是结构单位,不能由交换分开,交换只能发生在基因之间;②基因是突变单位,基因可以从一个等位形式变为另一个等位形式,但在基因内部没有可以改变的更小的单位;③基因是作用单位,能产生一种特定的表型效应;④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的存在使等位基因可以有规则分离,又可以使非等位基因间相互重组。
上一篇:僧一行简介资料_关于僧一行的故事
下一篇:数字化快速发展战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