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利用回肠代输尿管的手术,在泌尿外科临床应用已较普遍,它是利用一段游离带蒂的回肠襻替代输尿管的功能。1954年Baum首先应用一段回肠连接下肾盏和膀胱,术后因膀胱反流严重致使肾造瘘无法拔除宣告失败,但1959年Morades将此手术进一步完善后,使肠代输尿管逐渐开展起来。此手术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尿流改道,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此手术之所以获得成功,重要的理论是回肠对电解质的吸收并不明显,故不必对该段肠管进行修剪、黏膜剥脱及浆肌层翻转等处理。但缺点是术后并发症较多,且中段输尿管亦不能单独替代。术后可发生游离肠襻坏死、尿瘘、肠代输尿管结石、腹腔内感染、腹膜后感染,吻合口狭窄,晚期还可出现膀胱-回肠-肾盂反流等术后并发症。
【原因】
1.尿路感染:首先是尿液异常,如尿中出现白细胞、脓球及肠黏液。所用肠襻越长回肠分泌物越多,越易诱发尿路感染,且常反复发作,难以控制,最终导致肾积水、积脓或多发性肾皮质脓肿。
2.膀胱回肠反流:这是导致回肠代输尿管术失败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排尿时膀胱压力增高,尤其在膀胱储尿期及排尿期,回肠输尿管口径大,极易引致尿液反流,导致回肠、肾盂压力增高,代输尿管扩张,最终致肾实质受压及肾功能丧失。
3.电解质紊乱:虽然回肠黏膜较空肠黏膜对电解质的吸收较少,但回肠黏膜由于长期与尿液接触,尿中的各种电解质和含氮成分亦有部分被肠黏膜吸收入血,引起血液成分改变导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受损。
4.腹腔内及腹膜后感染:因术前已存在尿路感染,术中肠腔内容物污染及抗生素使用不当等,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5.游离肠襻供血不足:罕见,主要原因是代用的回肠过长,肠系膜蒂扭转所致。
6.尿瘘:多发生在回肠-膀胱吻合口处,主要是术后放疗、感染所致。
7.代输尿管结石:代输尿管内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尿液碱化、尿液滞留及慢性尿路感染和肠液阻滞等。
【临床表现】 不同并发症其症状各不相同:
1.泌尿系感染 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尿中有脓球、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2.膀胱回肠反流 主要表现为同侧腰部酸胀不适,同侧肾区疼痛,B超显示,患侧肾、输尿管扩张,晚期肾盏消失,肾脏呈囊袋状扩张。
3.电解质紊乱 早期表现为高氯性酸中毒,只要病人肾功能尚佳,一般通过及时纠正,则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晚期可出现肾功能受损。
4.腹膜后感染 切口周围组织肿胀、切口延迟愈合、高热、腰痛、切口周围压痛、反跳痛,个别病人腹膜外间隙有脓液积聚,B超提示:代输尿管周围有液性暗区。
5.尿瘘 切口下端不愈合,尿液从切口内溢出,或膀胱与代输尿管吻合处有大量积液存在。
6.代输尿管结石 表现有输尿管疼痛、血尿、梗阻症状,尿中有大量白细胞,如为阳性结石X线腹部平片可以证实。
【治疗】
1.如为术后近期并发尿路感染,主要与膀胱回流、肠道分泌物多有关,可采用碱化尿液、冲洗、排空代输尿管内尿液,根据尿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
2.电解质紊乱:可采取控制回肠襻的长度(一般以20~25cm为宜),亦可采用术后常规补充钾盐及碳酸氢钠,定期复查电解质及肾功能,如出现难以控制的尿路感染、腰腹痛、畏寒发热则提示代输尿管有失败之可能,应及时行静脉肾盂造影,MR水成像,膀胱造影等检查,寻找原因;对肾功能丧失者应及时行病肾及代输尿管切除术,如病肾的功能存在,重新行扩张肾盂与回肠吻合术。
3.对尿瘘的处理要行输尿管镜检查,最好置入双“J”管引流(口径应粗些,以F8~9号为佳),肠代输尿管内支架管放置确有困难,可于术后3个月以后行开放性手术切瘘道,重新置入支架管引流,对代膀胱内结石的治疗,应先取出结石,再解除梗阻,将代输尿管疏通,术后安放双“J”管引流,同时置输尿管导管1根从肾盂引出体外,接无菌冲洗管,每日从此管冲入抗生素盐水500~1 000ml,连续冲洗7~12d为宜。
【预防】
1.术中尽可能缩短回肠襻的长度。研究证明回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尿中氯离子、氨、氢和含氮物质可被吸收入血,发生高氯性酸中毒及低钾。Horiucni认为回肠襻的长度>40cm,而且原有肾功能不全者,其术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增多,且可引致尿液排泄不畅,尿路感染等,目前认为其长度应<25cm。
2.回肠代输尿管术后的病人应多饮开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 000~1 500ml为佳,并坚持做体位引流,使积聚在肾盂、代输尿管内的肠液能大部分排出。
3.术中尽可能游离肾脏使其下移5~7cm,这样可以缩短肠襻的长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4.游离肠襻过程中应保持其血运防止坏死,(笔者所在医院常将代输尿管置于腹膜外、一旦肠代输尿管漏尿不会污染腹腔)。应注意肠襻的扭转情况及注意防止倒吻(应按肠管正常蠕动方向与肾盂、膀胱吻合)。
5.膀胱内回肠乳头问题也应高度重视,不应将回肠抗反流乳头全部放入膀胱内,乳头会在膀胱内形成一个较大的包块,且其内腔宽大并不一定起到抗反流作用,应将乳头黏膜直接与膀胱黏膜端端吻合(注意张力不可过大),吻合要牢固,浆肌层与膀胱壁用1号丝线加强4针防止滑脱。
6.为防止吻合口狭窄,笔者认为应用1根F14号长猪尾管(单“J”管)从肾盂向下经代膀胱至膀胱内,既可起支架作用防止吻合口狭窄,又能起到引流、冲洗作用,可谓一举三得,拔管时间最好3周左右。
7.术中处理回肠襻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一般认为处理要经过:①清水冲洗回流内黏液;②2%碘酒棉球消毒肠黏膜,能清除代输尿管内部分肠腺,可减少术后黏液尿,但动作要快、肠黏膜涂碘后马上以75%乙醇脱碘3~5遍;③1∶1 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清洗1~2遍;④最后用灭滴灵溶液注入回肠襻消毒5~10min;⑤笔者是将回肠襻的对系膜缘切开,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再吻合,同时代输尿管内置入1根长支架管,如此预防性处理的代输尿管日后黏液量少,术后并发症亦减少。
(陈书奎 焦 湘 朱玉清)
参 考 文 献
[1]韩振潘,李冰清.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关防平.关防平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3]俞天麟.金锡御.手术学全集泌尿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4]Gil-vermetJ.New Surgical Conception removing renal Calculi.Vrolint,1985:255-258
上一篇:正文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下一篇:报刊发行业务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