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克思感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去完成《资本论》这部巨著时,便把自己没来得及整理好的手稿托付给恩格斯,希望恩格斯“根据这些材料‘做出点什么’来”[19]。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即把“出版马克思的手稿和利用他遗留下来的其他材料”,作为自己“压倒一切的义务”[20]。其中,最重要的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1884年3—5月恩格斯开始整理第二卷。在这期间,恩格斯生了一场连医生也无法诊断的“怪病”,不能执笔写作,只好请当过排字工人、流亡在德国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奥·艾森加尔滕当秘书,恩格斯口授,由他记录下来。恩格斯依据马克思的手稿上注明的提示:第二册要以第二稿“作为基础”,对其它几份手稿作了精心选择,调整了书的篇章安排,按照马克思的原意修饰了一些重要原理的表述,使之更加严谨明确,大约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手稿的编辑整理工作,于1885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
第二卷出版后,恩格斯很快就着手整理第三卷手稿。编辑这一卷比编辑第二卷更为困难。马克思手稿的字迹,在燕妮去世后,除了恩格斯之外没有任何人能辨认。恩格斯首先是要尽快地誊清手稿,为此他花了近五个月的时间。当手稿誊写完毕之后,他如释重负。手稿誊清了,可是要把手稿编辑成书,还需要艰巨的、细致的创造性工作,为此恩格斯花费了差不多十年时间。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只把长达千余页的这一卷分作七章。恩格斯按照马克思的提示,重新安排了这一卷的结构,把这一卷划分为七篇五十二章。在马克思的原稿中,有几个章节只有标题,没有写内容,如第四章,马克思只写下了“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这样一个题目。因为这个问题“极为重要”,所以恩格斯补写了这一章的内容。除了对理论内容的许多补充之外,恩格斯还核对、编排了大量的引文和资料,并根据他自己对马克思逝世后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的研究,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写了六十多处附注及插入语。经过恩格斯长时期坚持不懈的工作,《资本论》第三卷终于在1894年11月正式出版了。遗憾的是,恩格斯没有来得及实现他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论》的愿望,就与世长辞了。
《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40年革命友谊的结晶。马克思早在1866年就说过,恩格斯是《资本论》的“合著者”。[21]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以他有生之年完成了这座由马克思奠基的宏伟工程,从而给他的战友,也给他自己以及他们举世无双的友谊,竖起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正如列宁说的:“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22]
上一篇:会计准则自乱港湾阵脚
下一篇: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