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统购统销时期(~年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购统销时期(~年

统购统销时期(~年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1953~1984年,我国实施了长达32年之久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此阶段的粮食价格具有明显的工农产品剪刀差特征,为当时国家的工业和城镇偏向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紧张,加上私营粮商抢购粮食、哄抬粮价,影响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而且当年9月国家的粮食收购计划只完成了80.1%,10月的粮食销售比上年同期增加31.3%,供需缺口超过40亿公斤(冷崇总,2009)。粮食市场供不应求引起粮食价格飙升,与1950年相比,1953年国有商业粮食收购价格上涨37.1%、零售价格上涨20.9%。为应对粮食市场出现的紧张局面,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保障经济建设,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紧接着在11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议和命令规定从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统购是指生产粮食的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收购品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卖给国家,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储存和使用,可以卖给国家粮食部门或合作社,也可以在政府设立的粮食市场上交易。统销是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居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粮食的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基本上由政府限制和规定。同时,政府严控粮食市场,严格管制私营粮商,禁止私营粮商自由经营粮食。

    粮食统购统销时期,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多次调整粮食价格。1953年,国家将当时的粮食收购牌价定为统购价,每50公斤6.70元。以当时的粮食零售价格为基础确定统销价,当时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比价关系达到1∶0.35,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相当大(李玉琳、宋光军,1991)。1958~1966年,全国先后五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1958年全国粮食统购价平均提高3.1%,1960年提高了2.6%。1961年,国家全面调整了粮食统购价格,6种主要粮食(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平均收购价格比1960年提高了24.6%,比1953年提高了36.5%。1965年,全国粮食统购价提高1.5%,与1957年相比,粮食统购价格平均提高35%(亢霞,2010)。1966年,再次调整粮食价格,当年粮食收购价格比1965年提高17.1%(冷崇总,2009)。在调整粮食价格的同时,为了鼓励农民多交售粮食,国家在1960年和1965年以生产队为单位,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政策。1960年在不同地区,按人均交售商品粮(不包括大豆)超过50、100、150公斤的部分,加价10%,1961年提高粮食价格后取消。1965年按人均交售商品粮超过50公斤的部分,加价12%,1966年粮食提价后取消(李玉琳、宋光军,1991)。1965年还实行粮食的征购任务“一定三年”政策,对完成征购任务的超购部分,实行一半奖励物资,一半加价30%~50%。这段时间,粮食统购价不断调整,而粮食统销价在1958~1961年未发生调整,出现了购销价格倒挂问题。到1963年和1965年,国家才先后两次调整粮食统销价。

    十年“文革”期间,国家对物价的调整十分慎重。1971年将粮食征购任务改为“一定五年”,超购部分加价30%。1972年为支持小杂粮生产需要而提高了荞麦、红小豆、绿豆的收购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做了较大调整。1979年,全国6种主要粮食(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每50公斤加权平均统购价格由原来的10.64元提高到12.86元,提价幅度达到20.86%,除统购价提高外,超购加价也由1971年的统购价加30%改为按新统购价加50%。由于超购加价粮食比重上升,使粮食实际收购价格不断提高,1979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比1978年上升30.5%。1979~1984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30.5%、7.9%、9.7%、3.8%、10.3%和12%,累计上升98.1%,年均递增12.1%(冷淑莲、陈美娣、高云龙等,2003)。同期,政府按超购价格收购的粮食比重也从1979年的39%增加到1984年的71%(冷崇总,2009)。由于粮食统购价不断提高,而销价几乎不动,粮食购销价格再次出现倒挂,到1984年国家财政对粮油净补贴达到209亿元,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14.3%。

    总体来说,1953年至1984年,不管是粮食统购价格还是统销价格都是由政府统一定价,这一时期的粮食价格呈现出政府主导型特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