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方法及参考值】 全自动血液细胞仪计数法、目视计数法、瑞特染色法。

    白细胞计数 成年 (4.0~10.0)×109/L

    小儿 (5.0~12.0)×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0.03~0.08(3%~8%)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0%~1%)

    中性杆状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粒细胞 0.50~0.70(50%~70%)

    白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 (1.0~3.3)×109/L

    单核细胞 (0.2~0.8)×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05~0.3)×109/L

    嗜碱性粒细胞 (0.0~0.02)×109/L

    中性分叶粒细胞 (1.8~6.4)×109/L

    【临床解读】

    1.淋巴细胞

    (1)增多:生理性增多多见于婴幼儿。病理性增多常见于①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②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③肾移植术后,如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增高;④某些血液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2)减少: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传染病的急性期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2.单核细胞 生理性增多多见于婴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某些白血病,如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3.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等。

    4.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霍奇金病等。

    5.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也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因而其临床解读与白细胞在多数情况是一致的。

    (1)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严寒及曝晒等。病理性常见于①急性化脓性感染,常伴有轻或重度的核象左移。②某些肿瘤及白血病。③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等。

    (2)减少: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慢性理、化损伤:如长期的电离辐射,服用氯霉素,肿瘤化疗后;④极度严重感染。

    6.中性杆状细胞 杆状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与分叶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13。

    (1)增多见于:①伴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②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等。③若出现分叶核细胞增多(核右移),且分叶过多,如分4叶、5叶,提示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2)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