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出发点,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推进、规范老年服务工作为核心,成立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标准,以解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以“爱心超市、老年人图书室、老年健身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为平台的社会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老年工作特色,积极整合社区有效资源,全面提升老龄工作整体水平,实现了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下是清泉街社区2011年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汇报:
社区还成立了阅览室,藏书量3000余册,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廉政、科技图书、党建等一系列图书,供居民随时阅读。特别是离退休老党员,可以随时到这里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浏览各类信息。我们还积极与呼市民政局协商,预计在2012年将免费为空巢老人安装呼叫器,使老人们更好、更快地得到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为老年人免费体检4次,并建立健康档案。还及时为老人、残疾人上门送医送药。
在生活中,我们了解到辖区内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身体还算硬朗,生活也能自理,有自己的住房和养老金,但是子女们或者身处外地或者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而这些老人又不想过多的麻烦儿女们也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对于这个群体,他们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有人能够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自成立以来,深受辖区内居民的欢迎与好评。照料中心位于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的社区办公楼二楼,设施包括老年人休息室,老年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医务室等几个部分,社区硬件设施初具规模也较为完善,在十一月份,国家公安部对于清泉街社区的消防设施进行了考核,社区的消防安全设置也完全符合国家安全部的各项考核标准。
1、建立老年基本情况信息网络。我们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走访,对社区老年人状况和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工作,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服务项目等方面着手展开调查,每年两次逐一上门进行摸底,针对年龄、身体状况、工资情况、医疗保险、家庭情况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登记,基本信息动态管理到位,基本信息表内容完整准确,并对70岁以上高龄老人、特困老人、孤寡老人、长期重病老人、特困企业中共党员等特殊人群作出标识,设立特别关注对象,经常上门联系服务。
2、建立健全老年工作组织网络。通过召开居民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党委会,协商议事会,广泛动员,积极吸收社区有志之士参与,成立了专门的老年服务工作管理小组。现社区老年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社居委主任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老年之家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组成,由社居委主任担任服务站站长,社区民政干事负责日常工作。
3、建立健全老年工作队伍网络。为老服务仅仅依靠社居委几个人是做不起来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志愿为老服务队伍。为此,社区积极组织、发展社区义工服务队伍、志愿者队伍,建立以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专业服务和以志愿为老服务的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网络。
4、建立健全老年工作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涉及老龄工作部门职能作用,在物质、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一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完善社区养老保障网络,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低保补助金发放、精神慰藉等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医疗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疗服务、老年健康教育、建立老年健康档案等服务。三是依托社区老年之家,建立生活照料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托老、护理一般照料项目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项目。四是依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日间照料网络,为老人提供配膳、日间照料、代购物品、家政等服务。五是依托社区老年大学,建立文化教育网络,组织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健身等活动。六是依托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建立老年权益维护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解以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益的工作。
第2篇: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及工作汇报
实用标准文档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及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民政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指导帮助下,我市坚持以提高全市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出发点,以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基础,以规范、推进老年服务工作为核心,不断加大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室)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2012年,XX政府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和谐幸福XX的若干意见〉的决议》,确立了三年内全市实现90%城镇社区建立托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室)的奋斗目标。两年来,我们通过积极整合社区有效资源,全面提升老龄服务工作整体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一是照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我市现有XX个县(市)区XX个城市社区,其中配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社区XX个,所占比例为XX%,平均服务面积95平方米,平均床位数8张。为了让老年人在社区内就能够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市社区在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除为日间照料中心配建床铺、电视等生活必须品外,还竭尽所能为老年人配建设图书室、活动室、健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身室、棋牌室、休息室、医疗室、便民食堂等活动和服务场所,并配备了相应的活动器材。二是为老服务队伍综合素质较高。每个社区根据本辖区内老年人实际需求和社区工作人员情况酌情配备为老服务人员。XX社区针对日间照料中心日均接待老年人40余人次的实际需求,配备专职公益性岗位为老服务工作人员4人,确保了为社区老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XX的1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服务人员是由社区干部和社区助老员担任的;XX的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服务人员则是由社区干部、社区助老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为老服务人员在上岗前都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一定的为老服务技能、方法和技巧。为老服务工作队伍中除志愿者是无偿提供服务以外,公益性岗位人员、社区助老员工资均由政府拨付,平均月工资标准在XX元左右。三是为老服务项目较全。日间照料中心除为老年人提供日间休息、合理配餐、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基本服务项目外,还利用社区文体活动设施组织老年人开展文艺、体育、摄影、棋牌、健身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XX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根据社区老年人需求和身体状况,为行动不便和无人照管的老人提供就近上门送餐服务;XX部分日间照料中心还为社区老人提供护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理陪伴、代购代买、家政等服务,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欢迎和认可。
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 一是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信息网络。我们在装修和配建日间照料中心前,要求社区派专人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对社区老年人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摸底,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所需服务项目等方面着手展开调查。针对其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个人收入情况、是否有医疗保险、家庭基本情况等进行分类整理和登记。并对70岁以XX龄老人、特困老人、孤寡老人、长期重病老人、特困党员等特殊人群做出标识,设立特别关注对象,经常上门联系服务。通过建立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信息网络,全面掌握社区内老年人基本状况和服务需求,能够有的放矢地对日间照料中心硬件设施进行配建和设立相应的服务项目,避免了建设资金的盲目投入和浪费。二是建立为老服务工作组织网络。为老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特殊的弱势群体,要想切实把这项工作开展好,只靠政府和社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帮助。社区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居民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党委会、协商议事会等,广泛宣传和动员,吸纳社区有志于为老服务事业的志愿者参与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其中。各社区专门成立为老服务工作小组,由居委会主任担任组长,社区民政干事负责日常工作,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人员齐备、参与人员广泛的为老服务工作组织网络。三是建立健全为老服务项目网络。我们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在基础设施、服务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服务项目网络。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低保补助金发放、精神慰藉等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家庭医疗服务服务;依托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托老、护理、一般照料、陪护等服务项目;依托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代购物品、家政等服务;依托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为社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解以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益等服务。四是建立完善为老服务监督网络。我们采取定期组织社区居民、驻街企事业单位、社区党员及社区工作者召开座谈会,不定期向来日间照料室的老年人、辖区居民及驻街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及时了解社会、群众与服务对象对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和服务需求,客观地评估照料中心服务质量。根据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建议和要求,及时对服务质量、服务项目进行整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改和增减。为老服务监督网络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社区为老服务工作质量,让老人有机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幸福指数。
上一篇:a级旅游景区自查报告
下一篇:岗位职责个性特征(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