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语的运用比较灵活,按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发语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提示性内在语、回味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
(一)发语性内在语
我们所指的发语性内在语,就是在语句、段落、层级或稿件起始处前,添加的一些适当的词语,让播音员、主持人把这些词语由心里播讲出来,并与稿件原来的词语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把其“带播”出来,起到“开好头”、“开准头”的作用。
例如:(各位听众,我们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青年朋友,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您知道吗,观众朋友)在祖国最西南边陲的密林深处,有一座边防哨卡……
(二)寓意性内在语
寓意性内在语,是指稿件文字的“弦外之音”,是隐藏在语句深层次的内在含义,也是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所挖掘出来的语句本质和语句目的。尤其要注意那些与文字语言表面并非完全对立但又有细微差别的语句本质。
例如:热恋中的姑娘向男友嗔怪地说“你真坏”、“你真傻”。其实是说“你真好”、“你真可爱”。
(三)关联性内在语
这里所说的关联性内在语,是指那些没有用文字语言表示出来的语句关系,也可以指那些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关联词或者关联词短语。例如在语句、段落、层次之中隐含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即使”、“也”……一系列的关联词。
例如:她打了个寒颤,(虽然)风又掀起了她的衣襟,(但是)这次她没有去拉。
(四)提示性内在语
提示性内在语,用于语句、段落、层次之间,主要是为了解决上下句语气衔接的问题。播音员、主持人在播讲之中可以赋予自己创造性的语言,使内容更加生动灵活、丰富多样。具体可以通过提醒关注、设问呼应、展示过程、感叹强调等提示性的内在语,让自己的创作思维和创作个性得到更好的施展和发挥。
例如:听众朋友,最近有一件事传遍古城西安,(什么事呢?)一位居民提着一口有毛病的铁锅找到市政府,要求帮助退换。
“砰”的一声,张某一脚踢开炊事班的门。(怎么回事?)
炊事班战士小梁见这情景,先是一愣,接着上前询问。
(第一句表现的是怒的色彩,第二句表现的是疑的色彩。这个疑问短语过渡,就可以提示播讲者转入疑虑的语气。)
(五)回味性内在语
在一篇稿件文字语言的段落、层次或全篇结尾处设置相应的词语,以提示播音员、主持人在播讲过程中的语气、想象、憧憬、回味等,给人一种语已尽、情未了的感觉,这就是回味性内在语。
例如:“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它常常催我向上)
虽说现在生活好了,可离“小康水平”还差得远呢。咱们能只顾眼前乐,忘了大目标吗?(您说是不是,听众朋友?)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六)反语性内在语
反语性内在语是直接体现语句表层的意义与深层内在的含义之间的对立或对比的关系。具体来讲,反语性内在语可以分为对立型反语内在语、反问型反语内在语、双关型反语内在语和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例如:明明不小心打碎了书架上的花瓶。爸爸回来看到后说:“你,真好啊!”
上一篇:乳糖操纵子调节机制
下一篇:克劳塞维茨和《战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