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_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_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_

    倏忽之间已是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正月。海南春早,东风骀荡,柳绿桃红,春耕季节快要到了,官府照例在稠人广众的路口树起了青幡和泥塑的春牛与耕人,以示劝农;家家户户的窗棂上都贴着颜色鲜艳的剪纸图案(春胜);苏轼漫步田间陌上,感受着浓浓的春意,十分愉悦: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全词连用七个“春”字,笔调欢快跳跃,描写了海南绚丽的春色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又是一个上元佳节,苏轼的心情恬淡和悦,没有京都陪侍玉辇的眩目荣华,没有杭州宝马香车的浪漫风情,没有密州的落寞,也没有初到海岛时的凄冷。夜幕初下,明月将升,符林、黎子云兄弟等就陆续登门拜访,邀请苏轼外出散步: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拜访),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杂揉,屠沽(卖肉的与卖酒的)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熟为得失?过(苏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书上元夜游》

    韩愈《赠侯喜》一诗中曾写到侯喜约他去钓鱼,结果从下午到傍晚,手酸目劳,只钓得一寸左右的小鱼。韩愈以此比喻人生,认为“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规劝)”,希望去远处深水中钓大鱼。苏轼则从上元夜游尽兴、晚归少睡,得失相当,推及人生的得失也同样没有一定的标准,对韩愈“钓鱼无得,更欲远去”的想法报之一笑,表现了随遇而安,大道自然的思想。

    二月,朝廷下达了董必弹劾昌化军使张中修缮伦江驿为苏轼居住一案的处分决定,张中被免职,另候任用。患难之中相识相知的朋友又将远别,苏轼心中十分难过,他写道: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

    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

    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

    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

    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

    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

    ——《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

    过去的日子里,张中没有一天不到苏家拜访,陪苏轼饮酒,与苏过下棋,经常一坐就是半夜。当时“元祐党祸,烈于炽火,小人交扇其焰,傍观君子,深畏其酷,唯恐党人之尘点污之也”(宋·费衮《梁溪漫志》)。张中原与苏轼素不相识,却“事之甚至”,及至牵连被祸依旧无怨无悔,这份情义确实难能可贵。可是,这样的相聚,就像水上的浮萍、天上的白云,转眼之间又被狂风吹散。苏轼自忖再见无期,只能以虚幻的来生相安慰。

    因为不舍苏轼父子,已被免职的张中迟迟其行,从三月一直拖到十二月,实在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这才告辞将行。临别前夜,他在苏家坐了一个通宵,彼此再三互道珍重,苏轼赋诗相送:

    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

    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

    汝去不相怜,我生本无依。

    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

    莫作往来相,而生爱见悲。

    悠悠含山日,炯炯留清辉。

    悬知冬夜长,不恨晨光迟。

    梦中与汝别,作诗记忘遗。

    ——《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

    第二天清晨,张中起程离儋,苏轼又作《和陶答庞参军·三送张中》,殷切寄语。张中本是学武出身,他“少诵《十三篇》(指兵法),颇能口击贼,戈戟亦森然”,也是个能文能武的才智之士,可惜“功名叹无缘”,一直浮沉小吏,有时和苏轼谈起,不免满怀愤懑。临别之际,苏轼鼓励他趁着年富力强,去边疆治兵,建功立业:

    一见胜百闻,往鏖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辽年。

    张中走了,苏轼顿时觉得冷清了许多: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促织),虚织竟何成。

    ——《倦夜》

    元符二年,岁又将残。这天夜里,苏轼忽然梦见自己回到了惠州,夜登合江楼,但见月色如水,魏公韩琦跨鹤凌空而来,对苏轼说:

    “我现在天上负责一个重要部门的工作,今天特来相报,北归中原,当不久也。”梦醒之后,苏轼既喜且悲,将信又不敢信,他对苏过说:

    “我曾经跟你们说过,这次迁谪,必能北归。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

    于是郑重地铺纸研墨,焚香祈祷,说:“我将默写自己平生所作的八篇赋,果然如我所言,当不脱误一字。”

    八篇赋共有洋洋数千言,而且其中不少都是多年以前的旧作,岂能保证没有一字脱误?苏过深恐老父因此反受挫伤,想要阻拦,但苏轼已凝神屏息,振笔直书。苏过只得悬着一颗心侍立一旁观看。

    两三个时辰过去,苏轼终于写完,他先自读一遍,又叫苏过核对一遍,果然一字不差!不禁大喜,说:

    “我将北归无疑矣!”

    过了新年,正月的一天,苏轼在黎子云家喝酒,忽然,一群美丽的五色鸟飞到庭前。这种五色鸟为海南所特有,由一只身上有两片绛色长羽的鸟的带领,成群起飞或停落,当地人称为凤凰。这种五色鸟不常出现,传说久旱时见到它们就会下雨,久雨而见就要放晴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有贵人入山乃出”。苏轼初建桄榔庵时,五色鸟曾飞集庭下,今天再见,连日思归的苏轼不禁觉得有些异样。当这群鸟儿飞走之后,他举杯默祷:“若为吾来者,当再集也。”过了一会儿,这群五色鸟果然又飞集庭下,苏轼十分高兴,作《五色雀》诗。

    说来也怪,此时朝廷政局果然又发生大的变化了。正月初九,哲宗崩逝,因为没有儿子,由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徽宗。神宗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形势向着有利于元祐臣僚的方向发展。二月大赦天下,元祐诸臣纷纷内移。

    海南地处偏远,苏轼直到二月底、三月初才得知这一情况。五月,朝廷诏下儋州,苏轼以琼州别驾,廉州(广西合浦)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消息传开,桄榔庵一时门庭若市,邻里群集,人们真诚地向他道贺,同时又不免依依难舍。

    六月,一切准备就绪,苏轼离别谪居三年的儋州,当地的土著朋友纷纷携酒带菜前来饯行,执手涕泣,说:

    “此回与内翰相别后,不知何时再得相见。”

    苏轼情动于中,不能自抑,提笔写道: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别海南黎民表》

    几天之后,苏轼到达海岛北面的澄迈,登上通潮阁,北望碧海,心潮激荡,大海的那一面就是他日思夜想的中原大地啊!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苏轼于六月二十日发舟渡海,一夜无眠,倚着船舱欣赏夜景。天上一轮明月,光照万里,没有一丝云彩,深碧的海面也显得格外澄清明净。天容海色,使他联想起自己的一生,谤毁交加,而高风亮节终将长留天地;夜半涛声,令他回忆起《庄子·天运》中所写到的一段: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阐述玄理。思绪如潮,他不禁脱口吟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三更过后迎来黎明,风雨久作亦有晴时,云散月明,天海澄清,七年的沉冤终于昭雪。回首过去他没有怨恨,虽然在荒僻的岭海历尽磨难、九死一生,但饱览奇景异俗不也是平生难逢的快事吗?展望未来,他心境恬淡,虽然命运又一次出现了转机,但他已粗识老庄齐得失、等荣辱的哲理,看透翻云覆雨的政坛,就像孔子所感叹的:“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希望余生能扁舟散发,归隐江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