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夯歌”难忘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夯歌”难忘

    “夯歌”难忘

    □乐炳成 胡纪庸

    夯歌又称打夯歌,上世纪50年代中期,建造萧穿铁路时传入北仑一带。六个人打夯,一人领唱,五人和唱。虽然曲调节奏简单,但随着领唱人的语气声调变化,既能唱出高亢激昂,又可抒情述事表达胸臆。夯歌一般采用民歌民谣以及有感而发自编唱词,其中也不乏针对打夯的特定内容。今选录一首:

    六位同志在一起,

    打起夯来心要齐。

    一夯来,一夯去,

    好像男人在种田;

    好像女人纳鞋底,

    好像木匠弹木线;

    好像裁缝做新衣。

    萧穿铁路国防线,

    保卫祖国大事体,

    国家强大靠根基,

    百年大计靠质量,

    同志阿哥牢牢记。

    这脱口而出的“草根”夯歌,是当时打夯人的心声,成了时代印记。

    1958年秋,我们去牡丹岩水库工地劳动,在长者的带领下,一同唱起富有“时代气息”的豪言壮语夯歌:

    二位阿哥把夯柄,

    四个兄弟拉夯绳。

    唱起夯歌鼓干劲,

    农业生产大跃进。

    兴修水利顶要紧,

    建造水库保收成。

    农民阿哥下决心,

    水稻亩产两千斤。

    番薯好像小酒埕,

    萝卜大如热水瓶。

    以粮为纲六畜兴,

    多快好省动脑筋。

    苦干实干加拼命,

    廿年赶上美国人。

    有次工地的一位民工负责人到外地去“取经”,带来了一首古为今用的夯歌;

    春气动,百花红,

    某某水库早动工。

    青年同志像赵云,

    妇女阿姐木兰勇。

    少年阿哥赛罗通,

    老年公公胜黄忠。

    肩挑黄泥快如风,

    手拉车,接长龙。

    黄泥装得高矗矗,

    你追我赶争先锋。

    为了水库早完工,

    个个民工是英雄。

    次年我们去新路岙水库劳动,那时工地民工有五千多人,有近百个打夯队。在提倡革命英雄主义的年代里,谁也不甘落后,打夯人不但夯要举得高,而且夯歌要唱得响唱得好。有人发现为建造水库拆除了附近的杨家将庙,就就地取材,唱起夯歌:

    小小木夯四角方,

    四只铁圈叮铃铛,

    六位兄弟夯歌唱,

    代皇求和杨大郎。

    马踏淤泥杨二郎,

    为国捐躯杨三郎。

    失落番邦杨四郎,

    萧邦国内招附马。

    劲道顶大杨五郎,

    五台山上做和尚。

    有勇有谋杨六郎,

    金銮殿上告御状。

    杨家英雄上天堂,

    拆掉庙宇也无妨。

    造起水库胜龙王,

    抗旱防涝有保障。

    有时,为了调节人们的心情,缓解疲劳,就唱起优美的夯歌。如:《梁祝哀思》、《小夫妻游西湖》、《和尚尼姑找对象》等。有时唱些逗人发笑的夯歌。如:“老鼠头,像胡桃,老鼠尾巴像锉刀,日里趣趣困晏觉,夜头走出做赤佬,听见猫叫拼命逃,隔壁窜出拖鸡豹,芦花雄鸡一口咬,四洋盆,二热炒,和姆嚼格都吃好,正月头面人客到,害得客人咸齑咬,侬忖馋痨勿馋痨”。

    几十年后,失去了唱夯歌的平台,夯歌由此渐渐被人们淡忘。而其中一则夯歌至今许多人仍能哼上几句:

    太白山,高又高,

    对落就是新路岙。

    新路岙,水库造,

    抗旱保苗连作稻。

    连作稻,产量高,

    增产部分木佬佬。

    驼(拿)来搡块搡年糕。

    过去时髦的夯歌,时过境迁,如今有的甚至成了背时的笑话。然而,亲闻亲见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永远难忘这原生态的草根文艺的。

    (2011年3月23日4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