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稿网!

原文人若实在在担心自己毁谤

范文之家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文人若实在在担心自己毁谤

    

    【原文】

    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译文〗

    人若实实在在地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和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都能培养道德。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会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有时,我们会拼尽全力完成一件事情,并不是自己的愿望使然,而是为了赢得别人的一句赞赏。王阳明说得好:“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意思是说,一个人要依据自己的良知、耐心去做事情,不要去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和侮辱。

    别人认为好的,未必适合自己;自己觉得好的,任由别人毁谤也不改初衷。一个人只有真正地做到不去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处处按照别人的意愿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

    在日本的京碧寺禅房里,挂着一块牌匾,牌匾上写着“第一义谛”四个大字。关于这块牌匾,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洪川大师远游来到京碧寺,方丈知道洪川的书法是一绝,便请他来题字。洪川欣然接受。

    洪川平生好书法,对自己的字也是匠心独运,力求字字精品。恰好,在京碧寺里面也有一个“吹毛求疵”的小和尚,他负责帮洪川大师磨墨。

    当洪川大师精心细琢地写完“第一义谛”这四个字之后,心满意足地问小和尚字写得如何?却不料,这幅一丝不苟的作品却被小和尚挑出了瑕疵,小和尚指着“义”字说道:“其他的三个字都很不错,就是这个‘义’字写得还不够完美。”

    洪川一看,觉得小和尚说得有道理。立马把作品作废,重新挥毫。没想到,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一直到第84副,小和尚依然能够挑出毛病。

    刚好这时,小和尚有事离开房间。

    顿时,洪川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于是,提笔写下第85幅“第一义谛”。刚搁笔,小和尚就走了进来。一见桌上的作品,拍手称赞道:“妙哉妙哉,完美至极!”

    洪川这时也有所体悟,随口说道:“心无所羁,方能练成。”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并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分散了我们做事情的精力,最终导致事情失败。其实,这种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行为,不但不能够让自己变得优秀,反而让一个人活的越来越累,甚至失去了自我。就像洪川大师,因为太在意小和尚的观点与看法,所以总写不出最完美的字来。而在小和尚离去的一瞬间,他因为彻底放松了自己的内心,于是佳作便诞生了。

    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有时他们会为别人的赞美而兴奋不已,有时又因为别人一句诋毁的话而伤感失落,这是一个人的顺从心使然,更是虚荣心使然。

    有一次,一个刚到纽约的年轻作家去参加马克·吐温举办的朋友聚会,到场的大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宴会开始之前,这位年轻的作家突然全身颤抖,马克·吐温看到这位年轻人异常的表现,关心地问道:“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看医生?”

    年轻人说:“我并没有生病,而是为聚会上的当众发言坐立不安!我担心自己会在发言时出丑,而且越想这件事情,心里就越紧张!”

    听这位年轻的作家这么一说,马克·吐温安慰他道:“他们并不期望你能说出什么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语言,你只需要说你想说的话就可以了!”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聚光灯下,台下有一大群观众准备拭目以待,等待自己精彩绝伦的表演。稍有差池,就万劫不复。如此一想,我们自然会像年轻人那样害怕得瑟瑟发抖。其实,台下的人根本没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完成今天的事情,而根本无暇顾及你。

    有句话说的好:“当我们二十几岁时,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四十几岁时,不再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我们六十岁时,却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在乎我们的存在!”

    这段话语看似消极悲观,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道理,不要太在意别人,其实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在尽力表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并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观看你的表演,更不会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对你的品头论足之上!

    所以说,一个人不要被他人的言语诱惑,更不要被别人的思想左右。对于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你认为正确的,可以欣然接受;你认为错误的,就要置之不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语言的阴影之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