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
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及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指出,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逐步由温饱达到小康。什么叫温饱?什么叫小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对于我们来说,只能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界定。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1)又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多一点,“就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达到一个小康的水平”。(2)有人就简单地把它作为小康生活水平的定量标准,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国民生产总值是不能全部用来消费的。如果那样做,吃光用光,连简单再生产也维持不了,还哪里谈得上改善人民生活。实际上,邓小平同志这里指的是“小康社会”和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所需的物质保证。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是讲得很清楚的。他在1984年6月30日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1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算不了什么,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只有百分之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3)
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在物质生活方面,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符合我国的特点和民族传统。这段话比较科学地规定了小康生活的内涵。但它偏重于质的规定性,而没有明确量的规定性。
李鹏总理在同一报告中谈到198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时指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过渡;少数地区已经实现小康;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少数地区,人民生活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里实际是按照生活水平的高低把全国划分为3个类别,即小康、温饱和贫困。问题是这种划分的数量界限是什么?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资料,1988年,每一居民消费1 000元以上的有上海、北京、天津(按消费水平高低排列,下同)3个市,500元以下的有江西、甘肃、广西、云南、河南、贵州6个省、自治区,其余21个省、自治区则为500~1 000元。据此,是否可以这样设想,把小康水平界定为每年人均消费水平1 000元以上。
按此标准考察,以2000年要达到小康水平,必须作如下的安排。1981—198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扣除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9%,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6.6%,其依存度为0.84。假定它在1990年代继续保持不变,那么,1991—200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6%,扣除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4.7%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水平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应为3.9%。1989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700元,据此推算,到2000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约为1 066元。
现在的问题是,《纲要》对“八五”期间所作的安排为,1991—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6%,扣除人口增长因素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4.7%,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每年平均增长3%,其依存度为0.6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要保持上述标准的话,则1996—2000年的居民消费水平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应为5.6%。而按《纲要》规定,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仍为6%,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7%。这样,其依存度为1.19。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超过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怎么办?可以有几种选择方案。
一是提高“九五”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保持“八五”期间的依存度(0.6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8.75%,加上人口增长因素,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应为10.1%,这太高了。如保持1981—1989年间的依存度(0.8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6.7%,加上人口增长因素,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应为8%,也太高了。
二是降低居民消费水平的平均增长速度。如保持“八五”期间一样的增长速度(3%),则到2000年就肯定达不到人均消费水平1 000元的目标,这样,势必挫伤人民的积极性。比较适宜的办法是,在保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依存度。如保持1981—1989年的依存度(0.84)计算,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3.9%。按此方案计算,1991—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扣除人口增长因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3.5%,依存度为0.74。同样以1989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700元为基数进行推算,到2000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1 022元。
综上所述,适应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把小康水平的标准界定为1 000元是适当的,到2000年也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
以上是就全国居民而言的。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比非农业居民低,且其生活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自给性消费,因此,农民和非农业居民的消费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据统计,1988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643元,其中:农民为480元,非农业居民为1 288元,两者之比为1∶2.68。这样,在全国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界定为每年人均消费1 000元以上的情况下,全国农民小康生活为750元以上,非农业居民小康生活水平应为2 000元以上。仍按上述方案(以1989年实际消费水平为基数,1990年代消费水平年均增长3.5%)推算,到2000年,全国农民消费水平为756元,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为2 050元。可见,这个标准是可以达到的。
对此,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到200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 000元,农民750元,非农业居民2 000元,能算小康吗?首先应该承认,这个水平确实不高。但要看到,它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特别要看到的是,到那时全国人口约12.8亿,按这么多的人平均计算都过上了超过1988年的辽宁水平(人均消费941元),接近天津水平(人均消费1 135元)的生活,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当然,衡量小康生活的标志,不单是人均消费水平,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指标。李鹏总理在报告中就提到,“人民生活将发生由温饱上升到小康的阶段性变化,人民的健康水平、营养状况、平均寿命和识字率等生活质量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些方面,我看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从营养状况看,据《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1986年中国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量为2 630大卡,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2 846大卡),超过了其中的泰国(2 331大卡)、菲律宾(2 372大卡)、智利(2 576大卡)等,接近马来西亚(2 730大卡)、韩国(2 907大卡);甚至接近于高收入的新加坡(2 840大卡)、中国香港(2 859大卡)。从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看,1988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已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寿命(66岁),接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寿命(76岁)。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为7‰,不但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8‰),更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9‰)。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1‰,比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52‰)低得多。每1 000人口拥有的医生数,中国为1人,大大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0.4人)。根据1965年以来中国和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上述各类指标变动的年均增长(或下降)率推算,到2000年,中国的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量为3 246大卡,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每1 000人口拥有的医生数为3人,均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 137大卡,70岁,1人)。而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将降为6‰,婴儿死亡率将降为20‰,均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和30‰)。
从识字率看,中国的小学入学率达98%,青少年识字率是高的,主要是成年人识字率低。据统计,1985年中国的成年文盲为31%,比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但随着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大力开展成年人的扫盲工作,到200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全国的成年文盲所占比重必将大大减少。
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规定了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发展轻纺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继续抓好和完善城市“菜篮子”工程,组织好市场供应;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加快城乡住宅和公用设施的建设;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发挥城乡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作用,积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精神生活;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只要坚持不懈地认真落实这些措施,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必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最后应当指出,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大国,全国小康水平的实现,不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区上,都将是逐渐推进的,不应该也不可能规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时间表。但2000年实现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确定无疑的。到那时候,目前已经实现小康的少数地区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多数地区,将普遍实现小康;现在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将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前进。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载
《关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一文的摘录)
【注释】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66、53—54页。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66、53—54页。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66、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