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先行
绿色金融是指以信贷等金融工具为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经济调控政策,狭义上的绿色金融是指通过金融促进环保和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广义上的绿色金融还包括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较为常用。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为作用,相辅相成,低碳经济呼唤与之相应的绿色金融,当今世界进入了“低碳”、“绿色”时代,我国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吉林省响应中央号召,计划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省内各金融机构也纷纷把“低碳”、“绿色”的理念融入到信贷中,如兴业银行提出只要企业自发推进节能技改或立项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等,银行就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工行把污染治理标准和对生态的保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建行、中行、农行也主动积极介入低碳经济领域,提前布局;招行、浦发成立了绿色金融服务团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总的来说,东北亚地区(除日本)的“绿色金融”较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该区应利用地理、文化(儒家文化圈)上的便利,学习先进国家经验,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区域协同效应。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加深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理念,各国、各界人士充分交流、学习,将吉林省的“绿色金融”事业推上新的台阶,恭祝大会圆满成功!
第2篇:绿色金融论文
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粗放的发展方式等方面。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首先解释绿色金融的含义并积极学习国内外发展经验,并从中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y gradually exposed, especially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en finance has unique advantages.In this paper, we learn the meaning of green finan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und in the proc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proposed.Key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Green Fi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极大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速度愈是呈现蓬勃向上的状态。但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即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事实上我们所取得发展大部分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对环境的极端污染和掠夺式的开发资源,使得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整个经济的增长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其中着重强调“未来五年内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政策下,要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而金融作为整个经济的“大脑”,处于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更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运用各种措施支持低碳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内涵及其实践 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一个新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又可以叫做“环境金融”或者“可持续金融”。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最主要有以下几类:(1)是指金融机构把“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纳入本机构的基本政策中, 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1]。(2)是指金融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其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2]。(3)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 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投融资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3]。
2.绿色金融的国内外实践
西德和波兰是世界上比较早设立环境银行的国家。西德在1974年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在1991年,波兰也成立了环保银行,通过低利率、延长期限等手段支持国内的环保投资项目,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美国“超级基金法案”就明确要求企业要为其造成的污染负责,这样就间接要求银行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以免由于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信贷风险。
除了各国政府,世界国际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的建设。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声明》签字成功。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主要银行成立自律组织,积极推广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0月份,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银行的国际会议上,荷兰作为发起银行之一提出了一项企业的贷款准则,即赤道原则。它主要内容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签订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遍布世纪各地,占融资项目市场的90%以上。
我国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国策,以应对经济日益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初,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等陆续公布一系列的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发展环保产业,并且要求上市公司的融资招股说明书中有环保的内容。2007年12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环境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开始启动。2008年2月,环境保护部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金融等新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4]。而在银行方面,兴业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10月份,兴业银行在北京正式宣布,该行将采纳作为项目融资管理全球准则的“赤道原则”,从而成为国内首家采纳该原则的银行。至此以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也开始普及绿色金融理念,并推出一系列的绿色金融理财产品。
3.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于1972年提出来的,主要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消费模式的生态化,这也是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等时,要分析和识别企业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对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给于贷款。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创新绿色金融理财产品,引导普通民众购买环保产业的理财产品。因此,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4.我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12年,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更应该认清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大而不强”,即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的日益枯竭等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产业发展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改观。2005年,第一产业比例最小,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比例最重。到2010年产业格局依然如此,虽然第三产业规模有所扩大,但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产业结构从规模上看,大概达到了发达国家80到90年代的水平,工业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一半,但我们离发达国家真正的水平还有一大段距离。生产力水平低下,效率不高,同时各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浪费严重等等问题。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如图:
从图一看,1952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由于那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工业不够发达,所以环境污染事件呈现低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业设施大力兴建,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也高密度发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这从表一也可以看出来,虽然我国GDP和人均GDP渐渐增加,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比率甚至快于GDP的增长。
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环境污染处置中,我们更依赖比如行政处罚、关厂整顿等这类行政手段,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绿色这只手去调节,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很大不同,它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金融业为环境服务。绿色金融可以调节资金的流向,把资金引导向环保产业。由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环保产业,把它们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对节能减排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在我国发展历程也不长,直到2008年兴业银行宣布其在项目融资管理采用全球标准的“赤道原则”,我国金融业才真正算是步入绿色金融的门槛。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绿色金融业面临诸多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各地发展状况大为不同,十分不均衡。
表列出了我国2005年到2009年的GDP和绿色GDP的具体数字,其中绿色GDP很大部分是由绿色金融所贡献的,所以很直观的发现,我国整体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低下,除了广东省的绿色GDP占到整个GDP的80%以上,前三位广东、北京、上海的比率达到50%上,其他省份的比率都较低,都没有达到一半,也就是全国发展的都不尽人意。再次就是各省份的差距也很大,如第一位的广东省和最后一位的青海省相差极大,青海绿色GDP的比重还没到2%,都可以几乎忽略不计了。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绿色GDP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在东部地区,而绿色GDP发展程度较低的都是些中西部地区,所以说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4]。
2.涉及面狭窄,达不到约束企业的效果,也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绿色金融主要卡的是企业融资的“脖子”,也就是对那些需要资金流动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其项目审核,以免出现潜在的环境污染的信贷危险。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很难对其进行约束。我国的污染很大部分是由这些中小企业产生的,但其由于各种限制性条件根本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它们的资金很大部分是来自民间借贷和自筹资金,所以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对这些数量众多、涉及面广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小作坊式的。而没有对这些的企业进行约束,我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会打个很大的折扣。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升级重组,那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没有意义了。
3.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
在我国,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他的都是商业性质的股份制银行,都是追求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即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完成了公司的改革,所以追求的也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可对绿色金融来说,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需要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而很多时候起更加注重本机构的利益,再兼顾公共利益,这就间接的对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4.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绿色金融发展
在我国,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管与处置,所以企业的环保信息都掌握在地方环保部门,这也正是金融机构进行绿色贷款的必要参考指标。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5]。环保部门有信息,但发布不及时,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效率;而金融机构虽然想积极进行贷款,但苦于没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就会直接约束绿色金融发展。
5.制度欠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不到位
自绿色金融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监管机构虽然屡有提及,但却未有相应的具体的实施条例的出台。如2007 年 7 月 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从信贷领域出发,意通过信贷手段遏制高污染企业的项目进行盲目扩张,但这只是一个政策性的纲领文件,没有具体的措施。所以这就导致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只能根据本机构制定的标准来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缺乏对企业项目环保情况的审查和评估,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建立起来,这都是我国制度建设的欠缺。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当的不到位。
上一篇:婚纱影楼摄影师岗位职责
下一篇:招商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