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模态命题的语言形式与种类
模态逻辑是属于非经典性逻辑中的一种,最早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模态(Modality)一词的原意是指“必然”和“可能”两个词,含有“必然”或“可能”的命题就称为模态命题。研究有模态命题参与的推理的学科就叫模态逻辑。 为了通俗易懂,下面饶老师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陈述。
例如:
汽车的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
在生活中,大多数判断可以概括为三类:
a.必然的判断:X=10或x不等于10是必然的。
b.可能的判断:我这个决策方案很可能会成功。(就像买彩票,如果卖方不作弊,那么,你买彩票中奖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以上两种包含“必然”、“可能”的命题就是模态命题。
c.事实判断:我中了一百万。
一般来说,只有事实判断才有我们平时所说的二值的真假。比如,当我没有中一百万时,我却说:“我中了一百万”。这个命题一定是假的。而“我可能中一百万”这个命题不一定是假的。
事实判断即使为真,也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判断是必然的。就算“我中了一百万”为真,也不意味着“我必然中一百万”为真。
逻辑讲究严谨与周密,这正是我们作为一个未来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模态逻辑比较抽象,比较艰深。
提醒:在管理类财经类入学逻辑考试中,一般只会出现2分的题目,而且,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不必死记硬背知识点和公式。
所谓的模态命题,就是指断定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判断。通俗的讲,在管理类财经类、GCT、MPAcc[小写改成大写,MBA的也都改过来了]考试中,就是指包含了“可能”“必然”“不可能”“不必然”等语词(这些语词被称之为模态词)的句子。在模态命题中,模态词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还可以在中间,要注意识别。
必然p;必然不p;可能p;可能不p;
例如:不可能所有的错误都能避免。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必然的。
(2/3) 模态命题之间的真假对当关系
(一般来说,有1至2题)
(一)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1.反对关系:
“必然P”与“必然非P”,
它们之间的真假关系是:不能同真,但有可能同假。
2.下反对关系:
“可能P”和“可能非P”
它们之间的真假关系是:可能同真,但不可能同假。
3.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有两对:
a.“必然P”与“可能非P”的关系为矛盾关系;
b. “可能P”与“必然非P”的关系也为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4.差等关系:
有两对差等关系的命题。
a. “必然P”与“可能P”:当“必然p”为真,则“可能p”必真;当“可能p”为假,则“必然p”必假。
b.“必然非P”与“可能非P”:当“必然非p”为真,则“可能非p”必真;当“可能非p”为假,则“必然非p”必假。
(二)模态命题的否定等值
在试题中,基本的问题多为:“哪句话意思最接近上文意思?”或者“以下哪项最能支持(最能质疑)上述论断”等。
以下为比较常用的等值公式:
“并非必然P”等值于“可能非P”
“并非必然非P”等值于“可能P”
“并非可能P”等值于“必然非P”
“并非可能非P”等值于“必然P”
看看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发现,当“并非”在句首,是对整个它后面表达的否定。当“并非”消除后,其后面的模态词、量词、质都要变成原命题的对立面。
负模态命题的转换
将下列三组概念互换:
必然 与 可能
所有 与 有些
是 与 不是
(3/3) 模态命题真题精讲
不可能所有的花都结果。
以下哪项断定的含义,与上述断定最为接近?
A.可能所有的花都不结果。
B.可能有的花不结果。
C.可能有的花结果。
D.必然所有的花都不结果。
E.必然有的花不结果。
这种题型在管理类财经类入学逻辑试题中较为常见,主要考核一个模态命题被否定之后的意思。可以利用直觉和语感来做,但容易错。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否定代入,把这种逻辑题当作数学来做。
这个命题中的“不”出现在句首,是对整个“可能所有的花都结果”的否定。当一个句子被全部否定之后,它的否定等值有一条规律,即:模态词、量项、质都要变成原来的对立面。
所以,不可能所有的花都结果
=必然 有些 花 不 结果。
上一篇:2022年通货膨胀率一览表
下一篇:生产纲领和代表产品